天天看點

62%的球員效力歐洲球隊!如何看待歐洲球隊與非洲杯争搶球員?

目前在喀麥隆如火如荼舉行的非洲杯,對于不少歐洲球隊産生沖擊。由于非洲杯在歐洲足球的賽季中間舉行,而按照國際足總(FIFA)的規定,必須放人參加國家隊比賽。有些球隊可能有一個月左右時間,少去部分主力球員。

62%的球員效力歐洲球隊!如何看待歐洲球隊與非洲杯争搶球員?

目前在歐洲職業聯賽踢球的非洲球員相當多。光是英超,就有40位球員前往參加非洲杯,其中不乏主力球員。例如,利物浦頓時少了薩拉赫(Mohamed Salah)、馬内(Sadio Mané)兩位主力前鋒,比賽的戰略被迫做出重大調整。

近年來,非洲球員在歐洲足球賽場的影響力日益增加,許多歐洲球隊卻也是以受到非洲杯的沖擊,不易正面看待這項賽事。許多評論指出,歐洲球隊及球迷應該更尊重非洲杯,并呼籲球迷多關注非洲杯,認識球星為故鄉出征的那一面。

在歐洲發光發熱的非洲球星,究竟在何種淵源下紛紛前來歐洲?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歐洲球隊與非洲杯争搶球員的拉扯呢?我們從殖民地的球員輸出談起。

1930-60年代:殖民地的同化政策與球員輸出

早在1930年代,法國就開始引進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北非殖民地的球員。二戰之後,足球在西非的法國殖民地快速發展。在此同時,許多法國球隊在戰後遇到财務困境,尋求海外的廉價球員。1955年,法國限制聘雇外籍球員的規定生效,不過非洲殖民地的人口不算是“外籍”,是以可繞過限制。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國開始輸入西非球員。

象牙海岸、喀麥隆等地成為“體育勞工”的重要供應者。喀麥隆球員尤金·恩喬·萊亞(Eugène N'Jo Léa)即在殖民時代到法國本土踢球。他在30歲就退役,有鑒于職業足球員的待遇不佳,1961年創立職業足球運動員全國聯盟(Union Nationale des Footballeurs Professionels),改變了法國足球界。

62%的球員效力歐洲球隊!如何看待歐洲球隊與非洲杯争搶球員?

戰後的葡萄牙,也從安哥拉、莫三鼻克等殖民地引進足球員。來自莫三鼻克的尤西比奧(Eusébio da Silva Ferreira)是這個時期的傳奇球員,1961年加入本菲卡,也成為葡萄牙國家隊的前鋒。1966年世界杯八強賽是他的經典之作,葡萄牙先是以0-3大幅落後北韓,沒想到尤西比奧連續進4球,最終以5-3瘋狂逆轉取勝。

62%的球員效力歐洲球隊!如何看待歐洲球隊與非洲杯争搶球員?

戰後引入非洲球員的潮流,以法國和葡萄牙為主,而英國和比利時也有一些非洲球員。這些來自非洲殖民地的球員,不僅參與職業隊,有時也代表國家隊出征。

在殖民地時期,非洲足球員前往歐洲踢球,經常成為殖民者的宣傳題材。在“同化政策”的脈絡下,足球員被塑造成歐洲化的典型人物,歐洲人借由足球對非洲實踐所謂“文明化的任務”。歐洲國家借此宣傳殖民的好處,如葡萄牙人利用尤希比奧等球星,來說明所謂的葡萄牙熱帶主義(lusotropicalism),即認為葡萄牙比其他國家是更好的殖民者,因為他們的文化較為友善,較少帶來種族分化。

實際上,在歐洲發展的非洲球員,受到不少差别待遇。一方面,球迷的歧視相當嚴重,白人球迷看見黑人球員上場時,經常出現學猴子叫、丢香蕉等惡劣行為。另一方面,體制内的不平等持續存在,例如非洲球員的薪資較低,且較少擔當守門員等球隊中較有決策影響力的位置。歐洲球隊似乎長期有刻闆印象,認為黑人球員擅長快速跑動,卻不善于冷靜決策。

1960-80年代:去殖民化與短暫的保護政策

1960年代非洲各國獨立之後,情況大幅改變。國家足球隊紛紛成立,并采取保護政策,将最好的球員留在國内。1965年,非洲足球協會(CAF)制定新規,限制每隊僅能有兩名旅外球員參加非洲杯。此後,各國經常阻止球員出國,以留住球員。

此時期仍持續有旅歐球員,例如來自馬利的沙利夫·基伊塔(Salif Ke ta),可說是歐洲足球場上第一位來自非洲的超級明星。1970-71賽季,他為聖埃蒂安出賽38場,就攻入42球,進球效率驚人。

非洲國家的保護主義政策,僅維持短暫時間。到了1982年,非洲足球協會取消對旅外球員的限制。而在此不久之前,1981年國際足總也訂下規定:球隊必須讓球員參與國家隊比賽。這些政策的轉變之後,非洲國家可放心讓球員旅外發展。

1980年以後:非洲旅歐球員大幅增長

1980年代以後,随着以上的政策轉變,非洲旅歐的足球員大幅成長。從地理空間來看,球員輸出與前殖民母國的連結極強,如塞内加爾、馬裡、象牙海岸球員多前往法國,幾內亞·比索、佛得角球員則到葡萄牙。球員的旅外選擇,後來也擴充到其他地區,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亞洲逐漸都有非洲球員。而以非洲内部的地理空間來說,西非取代北非成為向歐洲輸出球員的最大宗,而東非則很少有球員前往歐洲。

除了政策松綁之外,非洲國家在世界賽會的成果提升,也促使歐洲球隊對于非洲球員的興趣。1982年世界杯,阿爾及利亞戰勝西德,喀麥隆踢平意大利,都引起不少關注。非洲的青年隊伍更是常勝軍,吸引歐洲球隊購入年輕球員。自1985年起舉辦的U17世界杯足球賽,奈及利亞至今18屆的賽事中獲得5冠、3亞,為最成功的國家,而加納也有2冠2亞的紀錄,戰績輝煌。

62%的球員效力歐洲球隊!如何看待歐洲球隊與非洲杯争搶球員?

喀麥隆的傳奇球星羅傑·米拉(Roger Milla),在25那年前往法國踢球。而後他在1990年世界杯,以38歲高齡踢進4球,帶領喀麥隆一舉殺入八強,成為首支晉級世界杯八強的非洲球隊。同個年代的非洲球星還有加納籍的阿貝迪·貝利(Abedi Pele),他是法國馬賽的“神奇三人組”之一,并且助馬賽奪得1993年的歐冠。

當時還有一位前往歐洲發展的非洲球星,球員生涯及退休後的發展都是傳奇-他就是現任賴比瑞亞總統喬治·維阿(George Weah)。維阿在AC米蘭大放異彩,1995年更獲選為世界足球先生,是至今唯一赢得此殊榮的非洲球員。維阿曾說:足球是人們所擁有的唯一能忘記戰争的事情。

62%的球員效力歐洲球隊!如何看待歐洲球隊與非洲杯争搶球員?

在1990年代,随着電視轉播普及等背景,足球朝着商業化的趨勢爆炸性發展。1995年歐洲法院的“博斯曼法案(Bosman ruling)”,宣告球員在合約到期之後可以自由轉會,不需要轉會費,對于歐盟内的球員交易市場影響極大。此後,頂尖球員的薪資變得極為昂貴,非豪門的一般球隊則往非洲和拉丁美洲尋求較低廉的勞工。許多球隊采取一種籌措資金的方式,即是以低價購入非洲或拉丁美洲球員,待球員取得一些表現後,以高價售出至其他歐洲球隊。

于是,在1995年之後,旅歐的非洲球員數量,出現新的一波急速成長。從1996至2000年,短短幾年内,歐洲職業足球聯賽的非洲球員數量,從350人劇增至超過1000人。

非洲球星的光環背後

從1986年至今,每年的非洲足球先生得主都是歐洲聯賽的球員,無一例外。近幾屆非洲杯,皆有過半的球員來自歐洲球隊。根據維基百科統計,2017年和2019年非洲杯分别有65%、57%的球員來自歐洲球隊,2021年(本屆)則有62%、407位歐洲球隊的球員。

非洲球員在歐洲聯賽的影響力也顯著增加,成為不少球隊的主力明星。2018-19賽季的英超金靴獎,甚至是由三位非洲球員共同獲得:薩拉赫(利物浦)、馬内(利物浦)、奧巴梅揚(兵工廠)。于是,這次的非洲杯可見不少歐洲球隊的巨星登場。

62%的球員效力歐洲球隊!如何看待歐洲球隊與非洲杯争搶球員?

歐洲足球賽場的族群構成,與三十年前大不相同。不少非洲的旅外球員以及歐洲國籍的非裔球員,在球隊中扮演核心角色。不過,種族歧視仍經常發生,例如歐洲杯,英格蘭輸球之後,許多白人球迷以歧視言論怪罪黑人球員。此外,結構性的不平等也持續存在,歐洲的非裔教練仍然相當罕見,來自非洲的足球菁英,生涯發展多限于球員階段。

對于非洲國家來說,歐洲足壇成為球員發光發熱的舞台。這些明星球員不但獲得極高的經濟、社會地位,也在非洲媒體中以英雄般的形象出現。世界級球星的精彩表現,成為非洲家鄉的至上榮耀,并喚起國内群眾驚人的凝聚力。

不過,人才外流是非洲足球發展的隐憂。最好的球員大多都出國發展,使得非洲國家的本土聯賽變得貧弱。是以有些評論指出,這種人才供給的結構是新殖民主義的一環,歐洲球隊持續從勞動力市場剝削非洲的資源。

本屆非洲杯小組賽,埃及對戰奈及利亞,英超利物浦的薩拉赫與萊斯特城的伊希納喬(Kelechi Iheanacho)對決,最後由伊希納喬一箭定江山,奈及利亞1-0擊敗埃及。

62%的球員效力歐洲球隊!如何看待歐洲球隊與非洲杯争搶球員?

歐洲球隊與非洲杯的拉扯

本屆非洲杯有62%球員來自歐洲球隊,而這項位在歐洲賽季中間的賽事,對于歐洲球隊是個不小的利益沖擊。例如釋出球員的時間,就引發不少争論。原先按照規定,球隊在12月27日必須放人,最後非洲足協同意,放人時間可延遲到1月3日,于是球員可參加年末密集的聯賽賽事。

也有歐洲球隊以疫情為由,試圖阻撓球員參加非洲杯。前英格蘭國腳伊恩·賴特(Ian Wright)指出,去年在疫情巅峰時,歐洲國家杯在10個國家舉辦,人們都覺得不成問題,現在卻以疫情為由,揚言阻止球員前往單一國家參賽。賴特受訪時表示:“人們并沒有給予非洲杯任何真正的尊重。”

效力于阿賈克斯的象牙海岸球員塞巴斯蒂安·阿萊(Sébastien Haller),先前甚至被球隊詢問,這段期間是要去參加象牙海岸的比賽,還是留在球隊。他感到很不受尊重:“要參加歐洲杯的歐洲球員,會被問這個問題嗎?”賴特則強調,人們應該要了解,非洲人對于他們自己國家隊的重視,就像英格蘭對三獅軍團的重視一樣。

誠然,其中最大的沖突是非洲杯在歐洲的賽季中間舉行。非洲足協已決定從2023年起,改在6至7月辦理非洲杯,看似可以解決問題。不過,《衛報》專欄作家喬納森·威爾遜(Jonathan Wilson)的評論指出,因為歐洲球隊大量購入非洲球員,非洲杯就要配合改期,改到西非的雨季舉辦比賽,是充滿疑慮的。

細究這些技術問題,仍然難以忽視種族不平等、新殖民主義等根本的難題。在那些球星的光環背後,非洲足球的地位有待更多思考。

世界足球舞台顯然在持續改寫當中,越來越多非洲球員大放異彩。平常有在看歐洲足球的球迷,不妨也關注一下非洲杯,看看他們為家鄉出賽的賣力表現,以及認識他們的成長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