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泉嘯”
趵突泉“三窟鼎立,水湧若輪”。那噴湧不息的泉水“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嘗吼半空雷”,“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吸引着無數遊人到此駐足觀賞,無不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贊歎不已,被譽為天下奇觀。
然而,對于趵突泉曾出現過“泉嘯”這一災異現象,恐怕知道的人就不會很多了。
曆史上,趵突泉曾多次出現“泉嘯”災異現象。據《趵突泉志》記載:
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六月,濟南久雨,地上水深丈餘,将趵突泉和不少民居淹沒。
元順宗至正二年(1342)六月的一天夜裡,山水暴漲,沖毀濟南的東西二關。山水湧入泉内,淹沒民居千餘家。
清康熙庚戌(1670)年間(疑為康熙七年,即1668年),濟南地震,趵突泉邊的軒亭及圍牆倒塌。
康熙年間的某年夏六月,布政使施天裔在趵突泉上置酒,邀請提督楊捷及群僚前來飲宴。忽然天降大雷雨,山水從千佛山直沖下來,頃刻間平地水深丈餘。人們見龍首深入泉中,泉邊樓閣傾倒,泉池中所蓄金魚都随水流而去。所幸有木闆桌凳救生,衆人才免遭溺斃,但還是淹死了兩名梨園子弟。
康熙三十二年(1693)二月二十九日,從子時(半夜11時)到辰時(淩晨7時),天上像火燒一樣紅,到巳時(上午9時)漸黃,申時(下午3時)漸白。有一姓章的星士寓居在趵突泉邊,早起欲行,見泉上火星亂落,泉水一片紅。
雍正八年(1730)夏六月二十八日,一連下了多日的大雨仍未停,山水忽從南山沖下來,湧入趵突泉中,泉水忽然漲高了丈餘,池亭皆沖壞,周圍許多民居被淹沒,詩人王蘋建在附近的二十四泉草堂也被沖毀。
據清代著名學者任弘遠撰寫的《趵突泉志》記載:“乾隆甲子三月下旬,泉忽作聲如雷,将池中水盡吸泉眼内,瞬息複自泉中沸騰而出,高丈餘。鄉人皆雲泉嘯。”說的是乾隆九年(1744年)三月下旬的一天,趵突泉三個泉眼内忽然轟隆作響,聲如雷鳴,三個粗大的泉眼同時将泉池中的水全部吸入裡面。人們正驚駭不已,忽又見三股巨流由泉眼噴湧而出,高達三、四米,形成強大的水柱,片刻功夫,池中又水滿流溢,泉眼又回到了平日的噴湧狀态。在場的人們恍如夢中,又驚又喜,便把這一現象叫做“泉嘯”。
大自然奧秘無窮,許多現象至今不被人們所認知和破譯。“泉嘯”是怎樣形成的?是否有其規律性?古人無法解釋,迄今仍然是個謎,隻有留待地質學家們去研究和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