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是費曉彤先生誕辰110周年。近日,生活、閱讀、新之三聯書店出版了《費曉彤作品選》,脈絡了費先生的學術曆程和重大成就。
費曉彤的生活要把學生的預訂責任、筆的修煉、寫作等。這一生、讀書,新之三聯書店出版了《費曉彤作品選》,由出版社和費曉彤家族及其繼任者共同合作,從他七百萬字的著作中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12種,300多萬字,涉及農村農民、邊疆民族問題、文明文化問題、世界觀察、 學術反思等方面。其中,《江村經濟》《魯肯農田》《祖國中國》《生育制度》《美國與美國人》《再次旅行》等,都曾以單行形式出版,作者一生前孔林的《思想:論文化意識》是一個重新剪輯的主題;《中國紳士》1953年以英文出版,2009年在三聯書店出版中文譯本,《禹》是作者1936年用英文寫成的近期發現的中文小說,首次譯本出版,為了解費孝通早期學術思想與時代思想潮流的關系提供了難得的新次元。
費曉彤的作品在不同出版社重印,但至今還沒能貫穿他一生的學術思想貢獻的權威版系列:整個館藏太大,編排難以滿足普通讀者的閱讀需求;這些問題導緻公衆對費曉彤的了解僅限于"鄉村經濟""中國本土"所創造的"農農研究"專家的刻闆印象,很難呈現出費曉彤一生豐富、多方位的學術思想貢獻。
作品
它是四年前在英國學習時才發現的。
在《費曉彤作品選集》中,《魏書》是作者用英文寫成并首次出版的新發現的中國小說。
根據導言,這本書為了解費曉彤早期的學術思想與時代思潮的關系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新次元。這部1930年代中期的小說是用英文寫的,長期以來一直藏在倫敦經濟學院圖書館的"福斯檔案館"中,作者曾在那裡學習,并于2016年被發現并被翻譯成中文。
"對于費曉彤的讀者來說,選擇《書》應該是一個非常大的驚喜,因為這是一部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小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飛洲說,《豫》是費曉彤在英國留學期間寫的一部英文小說,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兩名博士生翻譯,王明明教授作了修訂。
"這本書從未出版過,翻譯成中文後,隻有大約65,000字。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它包含了很多虛構的元素,但并不完全是虛構的。這部紀錄片小說描繪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南村一家新的絲綢制造企業與當地社會之間的關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明明說。
二戰前夕的柏林,對"光控"感到厭倦的"佟先生"外出康德街的天津飯店吃飯,碰巧遇到了大學時代的校友王萬秋。國外都知道,兩個人一夜不知疲倦的聊天和穿插着對過去的回憶構成了小說的全部内容。《蜻蜓》具有英語短劇的内向和機智,比如"而現在,吃飯隻是為了避免饑餓。人生的法則似乎隻有在和别人在一起的時候才能實作,而其他好的句子則不時地揭示出作者的洞察力和智慧。
在中文部分的描述中,雖然寫到村民因為晦澀難懂和懷疑工廠煙囪,但文字清淡,筆觸優美,費曉彤無疑對"中國本土"農民有着美好的感受和期待。由此不難看出,他的預言認為,中國農民在未來城市化、工業化程序中,"離開土地,進廠不進城"——這顯然與中國社會近四十年來的快速發展既得到證明又發生了變化。
評價
以小說的形式寫下中國土壤的變化
在"紀念費曉彤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選擇費曉彤作品'新書釋出會上,不少學者紛紛發言,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費曉彤先生講述了中國人家和家的心态如何随着變化而變化的故事。"中國政法大學社會科學教師楊慶梅說。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飛洲在小說《袁》中談到了社會學家的靈感,在他看來,這在費曉彤先生在當今學科專業化背景下創作的小說中更有價值。"我想知道,今天在英國學習期間,還有多少其他社會學、法律或經濟學學者能用英語寫小說?"我們還有能力寫小說嗎?"
在周飛洲看來,費曉彤先生所有的文字都精緻、簡潔、生動、可讀,也是當今學者應該學習的。"今天過早的專業化、有分寸的文章沿着這條路前進,而在科學課上過于嚴格的訓練剝奪了學者的許多東西——文本的可讀性和許多其他有價值的資訊,這些資訊在寫作過程中丢失了。費曉彤先生記錄了很多的見解和細節,當時可能不覺得有學術意義,可能隻是簡單描述一下習俗、時間、空間,留下一個印記,但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的痕迹,這些還是我們仍然可以借鑒的,從舊中汲取一些靈感。"
本組/本報記者張志毅協調/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