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我去參加美國SC大會,會場上幾乎碰不到大陸去的人”。
談到這段往事,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德沛百感交集。他口中的“SC大會”就是全稱為Supercomputing Conference的全球超算大會,也是整個超算産業界一年一度的盛會。一直以來,這個大會都被視為超算風向标,毫無疑問能夠參加這樣的盛會對于把握超算發展方向、了解超算頂尖技術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正如錢院士所說,20多年前的中國超算從業者,很難有這樣的機會。

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德沛在ASC18會上緻辭
“現在你到這個大會上,随處可見中國人,是以我說中國人在超算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顯示度大大提高”。的确,近些年中國超算領域快速發展,尤其是在過去10年間,中國建立了9所國家級超級計算中心,拿到了3次被譽為“超算王冠明珠”的“戈登·貝爾”獎,更是培養了衆多超算應用的從業者與愛好者。“規則是人家定的,不是我們定的,我們按照人家的規則來搞,但是發展很快”。在談及超算發展速度的時候,錢院士很欣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安虹同樣對此深有感觸。10年前的2012年,安教授帶領中科大“鴻雁隊”第一次遠赴美國鹽湖城參加SC12大學生超算競賽的角逐,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安虹
不過相對于這些成績,安虹更看重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競賽的過程本身:“有一次我們參加比賽的時候,非常有幸遇到了戈登·貝爾老先生,跟他一起合影”,談到這段往事的時候,安虹教授還是難掩激動。“不光把學生帶到國際上,還可以跟國際一流專家和國際衆多頂尖高校的學生進行交流,開闊了視野”。
同樣讓學生們感到激動的還有“業界泰鬥”、TOP500榜單的發起者、美國工程院院士Jack Dongarra。相對于SC競賽上的一次偶遇,如今參加ASC超算大賽的“鴻雁隊”成員們每年都有機會面對面與Jack Dongarra交流,因為後者已經成為ASC競賽專家委員會主席。
筆者在ASC19大賽上與Jack Dongarra教授的合影
在非疫情影響的那些年賽事項目中,Jack Dongarra都會跨越太平洋來到決賽圈現場,與每一支參賽隊、每一位隊員交談。甚至我也有幸多次參加過對Jack Dongarra的采訪,他對于超算行業發展的了解、對于超算人才培養的渴望和對于中國超算發展的肯定,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些一度隻能在書中見到的人物如今卻可以與學生們面對面的交流,這種感受怕是讀多少書、看多少論文都比不了,而為廣大學子們提供這種面對面交流機會的,正是當今規模最大、影響力最為深遠的——ASC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文章最初我們提到的錢德沛院士就是本次大賽的兩位發起人之一,而另一位發起人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恩東。
ASC大賽發起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恩東
“推動超算年輕人的培養,正是ASC競賽發起舉辦的初心”,王院士介紹說。從2012年的清華園到2022年的中科大,如今的ASC超算競賽已經走過了10年,也成為了全球規模最大、影響力最為深遠的大學生超算比賽。“十年來,ASC競賽已經吸引了來自全球六大洲高校的,超過1萬名年輕人參加比賽,相當部分的同學通過比賽增加了對超算的認識,開闊了視野,在畢業以後投身超算的應用,并已經有所建樹,成為新生代的超算力量”。
很難說ASC大賽與超算行業發展究竟是誰推動了誰,但在我看來兩者更多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過去10年,中國超算取得了迅猛的增長勢頭,榮膺了10次TOP500全球桂冠,而中國超算人才培養也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記得2012年大賽參賽隊伍還隻有27支,進入決賽圈的隻有6支;但是到了2021年,全球共有300餘支高校代表隊報名參加,經過預賽選拔最終有28支隊伍晉級總決賽,這超過10倍的參賽隊伍差距,不僅僅是ASC大賽的成功,也同樣意味着超算影響力的全面覆寫。
徐世真是2012年首屆中國大學生超算競賽(ASC大賽的前身)清華大學參賽隊的隊長,也是第一批接觸超算大賽的大學生。在當年大賽的集體照中,你很容易就能看到位于中間的那個青澀的小夥子。如今10年過去,歲月給他帶來了更多成長的痕迹,當年的隊長已經成為行業精英,擔任瑞萊智慧RealAI首席架構師,但初心不改的他依舊從事着他熱愛的超算行業,也緻力于通過程式、代碼來改變世界。每當談起當年參賽的經曆時,徐世真依然感覺記憶猶新。
第一屆ASC大賽集體照(後排左六為徐世真)
“2012年的超算比賽在學生當中,仍屬于小衆的比賽。經過十年發展,比賽的題目也與時俱進,從傳統科學計算應用,逐漸疊代到以AI為代表的包括其他領域的一些前沿新應用……是以超算比賽作為超算人才培養中非常重要非常獨特,而又非常有效的一種形式,為我們啟蒙和輸出了大量的超算人才”,作為ASC超算競賽的“大師兄”,他也同時對本屆乃至未來的隊員們提出了期望——“強烈建議各位參賽的同學珍惜超算比賽這樣鍛煉機會,畢竟大叢集、大應用、高壁壘這樣的學習鍛煉機會并不常有”。
其實類似徐世真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曾參與過ASC13、ASC14兩屆大賽的中山大學隊員陳炳祎也深受大賽的熏陶,如今依然從事于超算體系結構相關的工作。2017年,陳炳祎以博士生的身份參與到“非線性地震模拟”項目的團隊研究中,該項目最終獲得了“戈登·貝爾”獎,這也成為了中國獲得的第二個“戈登·貝爾”獎。
2017年“戈登·貝爾”頒獎典禮(左四為陳炳祎)
在談及ASC大賽對于自身影響時,陳炳祎激動的表示:“ASC代表學生的超算競賽,戈登·貝爾獎代表研究者的超算競賽,冥冥之中像是一種機緣巧合。ASC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高性能領域的思維,還帶給我眼界和機遇,你可以和來自全世界的隊員和老師交流,也可以了解到高性能領域最前沿的科學技術,這種獲益是多方面的,一直影響到我後面發表論文還有獲得戈登·貝爾獎,以及畢業之後從事體系結構相關的研究和工作”。
其實除了人才培養的深度之外,ASC大賽也同樣拓寬了超算人才普及的廣度。以往提到大學生競賽,無論是數學、實體還是超算競賽,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諸多名校,似乎隻有頂尖院校才能參與這樣的賽事。但是在過去10年間,ASC超算大賽與超算行業一樣,從曾經的陽春白雪變得更加“落地”和“接地氣”,也吸引了全球、全國各地、各級高校參與,也讓超算的“星星之火”呈現出燎原之勢。對此,ASC組委會委員劉軍更是深有感觸。
作為超算行業的“老兵”,劉軍見證了ASC大賽如何一步步從小到大的全過程,而在過去10年的記憶中,讓他念念不忘的還是ASC17大賽中濰坊學院獲獎的場景。“2017年的時候,來自于山東濰坊的濰坊學院,在總決賽中一舉打破了當時計算性能的紀錄,這個事件是濰坊學院的校史上面值得濃墨重彩書寫的”。說起這事兒的時候,劉軍的興奮溢于言表,這也被他視為ASC大賽普及化的重要标志。
ASC17現場成績公示榜
2017年4月的ASC17總決賽比賽中,第一次闖入總決賽的濰坊學院代表隊在HPL項目上,創造了在3000W功耗束縛條件下每秒31.7萬億次的浮點運算速度,一舉打破31.15萬億次/秒的國際超算競賽HPL計算性能世界紀錄,獲得了單項獎。作為現場的親曆者,我依然記得成績公布時衆多參賽隊員們驚訝的表情。或許在許多人看來,HPL項目冠軍可能會歸屬于某一支強隊,但沒想到濰坊學院代表隊這支來自普通大學高校的隊伍頂住了壓力,成為脫穎而出的“黑馬”,此事更成為了ASC大賽史上的一段佳話。
中國有句老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超算這個領域,ASC大賽在過去的十年間已經為行業選拔和培養出了衆多優秀的人才,在看似輕松的競賽背後,卻有隊員和教練等衆多人員的辛勤付出。“盡管參加比賽的學生隻有5位同學,但是在這5位同學的背後,我們可能動用了幾十位的專家老師甚至學校上司,都在背後在支援他們”,在談及競賽保障的時候,安虹老師如是說。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科技主體力量,培養大學生使用超算的意識和實用技能,對于産業未來發展至關重要。而ASC超算大賽所實作的,就是從系統層面強化超算人才培養,在競賽之外,每年ASC大賽期間組織的超算研讨會、ASC組委會出版的《超算競賽的導引》等專著,都為超算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途徑與思考,也推動了超算應用的深度和廣度。
正如錢德沛在談及ASC大賽時所說的:“超算人才是多學科交叉複合型人才,ASC超算競賽開展這十年,不僅是大陸超算事業發展的黃金十年,也是大陸超算人才培養取得長足進展的十年”。毫無疑問,過去的十年,ASC大賽用行動證明了自身的價值,也推動了中國超算的快速發展,甚至錢院士用了“超乎預期”作為總結;同時他也希望伴随着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超算人才乃至全球人才加入其中,“不光是造福中國,造福全人類”。
ASC超算大賽,期待下一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