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冬奧戰衣有“四字經”,三年研發用資料告訴你有多牛

北京冬奧會即将開幕,運動員“戰衣”已嶄露峥嵘!“快、護、暖、美”正是運動員“戰衣”研發中最關鍵的4個技術問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冬季運動與訓練比賽高性能服裝研發關鍵技術”項目負責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特邀專家、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劉莉及其團隊向本報記者揭秘其中細節。

揭秘|冬奧戰衣有“四字經”,三年研發用資料告訴你有多牛

快:凹坑結構降低風阻

針對速度類比賽,整個團隊傾注了三年的心血。減阻是個艱巨的課題:從建立資料模型,標明減阻部位,再到根據每個項目特點尋找合适面料,還要确定最适合的制造方法。劉莉團隊在全球範圍内篩選面料,還在風洞做了150種以上面料的篩選。

“并不是面料表面越光滑就風阻越小。”她舉例說,高爾夫球表面是密密麻麻的凹坑,反而符合空氣動力學,可以在飛行時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空氣包裹層,減少空氣阻力、增加球的升力。最後,團隊選擇了穩定的經編織造方法。新面料在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等競速類項目中,實作了10%以上的減阻率。

護:高速運動中防沖撞

冬季項目普遍速度非常快,雪橇、雪車類項目甚至能達到150公裡/小時,冰上項目也可達40公裡/小時以上。劉莉教授團隊對應開發了許多防護護具,應用于高山滑雪、大跳台等項目中;針對冰刀類傷害,則選擇新型防切割的面料。采用高模高強的纖維織造,織造越緊密防切割能力越強,但運動服又需要有彈性,需要不斷尋找兩者的平衡點,得到最優方案。

揭秘|冬奧戰衣有“四字經”,三年研發用資料告訴你有多牛

暖:打造抗寒“堡壘”

賽前、賽後、日常保障保暖非常重要,研發團隊為雪上項目設計了保暖裝備。此次研發的超長保暖服被稱為“堡壘”,用于保暖的填充物主要為羽絨和一種化纖複合材料,化纖絮料是團隊研發的仿鵝絨納米級保暖材料,這種材料有一種難得的特性:吸濕之後仍然能保持其保暖能力,這是大多數的鵝絨和鴨絨無法做到的。

此外,還有一種主動加熱的内循環保暖系統,可以将電能轉化為熱能,在零下30℃的環境下,這套裝置可持續作業8小時以上,全方位保護人體。

揭秘|冬奧戰衣有“四字經”,三年研發用資料告訴你有多牛

美:傳統與現代美兼具

花樣滑冰中,比賽服的美觀性是一大重點,服飾的設計還和比賽所選取的音樂息息相關。劉莉從中國傳統服飾中汲取靈感,選擇合适衣樣做一些更具有舞台藝術感的變形,再移植到花樣滑冰比賽服上。

揭秘|冬奧戰衣有“四字經”,三年研發用資料告訴你有多牛

冬奧會比賽服顔色更多使用了中國色彩,裝飾花紋也選用中國紋樣,甚至結合許多非遺技藝,每一個細節,都在表達華夏五千年的濃厚文化底蘊。

揭秘|冬奧戰衣有“四字經”,三年研發用資料告訴你有多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