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揭秘|冬奥战衣有“四字经”,三年研发用数据告诉你有多牛

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运动员“战衣”已崭露峥嵘!“快、护、暖、美”正是运动员“战衣”研发中最关键的4个技术问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负责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特邀专家、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及其团队向本报记者揭秘其中细节。

揭秘|冬奥战衣有“四字经”,三年研发用数据告诉你有多牛

快:凹坑结构降低风阻

针对速度类比赛,整个团队倾注了三年的心血。减阻是个艰巨的课题:从建立数据模型,选定减阻部位,再到根据每个项目特点寻找合适面料,还要确定最适合的制造方法。刘莉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筛选面料,还在风洞做了150种以上面料的筛选。

“并不是面料表面越光滑就风阻越小。”她举例说,高尔夫球表面是密密麻麻的凹坑,反而符合空气动力学,可以在飞行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空气包裹层,减少空气阻力、增加球的升力。最后,团队选择了稳定的经编织造方法。新面料在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等竞速类项目中,实现了10%以上的减阻率。

护:高速运动中防冲撞

冬季项目普遍速度非常快,雪橇、雪车类项目甚至能达到150公里/小时,冰上项目也可达40公里/小时以上。刘莉教授团队对应开发了许多防护护具,应用于高山滑雪、大跳台等项目中;针对冰刀类伤害,则选择新型防切割的面料。采用高模高强的纤维织造,织造越紧密防切割能力越强,但运动服又需要有弹性,需要不断寻找两者的平衡点,得到最优方案。

揭秘|冬奥战衣有“四字经”,三年研发用数据告诉你有多牛

暖:打造抗寒“堡垒”

赛前、赛后、日常保障保暖非常重要,研发团队为雪上项目设计了保暖装备。此次研发的超长保暖服被称为“堡垒”,用于保暖的填充物主要为羽绒和一种化纤复合材料,化纤絮料是团队研发的仿鹅绒纳米级保暖材料,这种材料有一种难得的特性:吸湿之后仍然能保持其保暖能力,这是大多数的鹅绒和鸭绒无法做到的。

此外,还有一种主动加热的内循环保暖系统,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在零下30℃的环境下,这套设备可持续作业8小时以上,全方位保护人体。

揭秘|冬奥战衣有“四字经”,三年研发用数据告诉你有多牛

美:传统与现代美兼具

花样滑冰中,比赛服的美观性是一大重点,服饰的设计还和比赛所选取的音乐息息相关。刘莉从中国传统服饰中汲取灵感,选择合适衣样做一些更具有舞台艺术感的变形,再移植到花样滑冰比赛服上。

揭秘|冬奥战衣有“四字经”,三年研发用数据告诉你有多牛

冬奥会比赛服颜色更多使用了中国色彩,装饰花纹也选用中国纹样,甚至结合许多非遗技艺,每一个细节,都在表达华夏五千年的浓厚文化底蕴。

揭秘|冬奥战衣有“四字经”,三年研发用数据告诉你有多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