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近日,記錄溫州龍港發展曆程、書寫共同富裕浙江樣本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農民城》出版。該書以第一個不設鄉鎮和街道的“鎮改市”——龍港的發展為主線,全面講述了龍港從一個偏遠落後的小漁村發展為中國第一座農民城的真實曆史。
設鎮時,龍港僅有五個小漁村、一片灘塗,沒有國家投資,鎮委、鎮政府便動員農民集資建城。數千戶餓過肚子、讨過飯的農民懷着“城市夢”聚集龍港,創造了震驚全國的“龍港速度”,五年步入強鎮,三十五年撤鎮設市。龍港實作了從小漁村到農民城、農民城到超級大鎮、超級大鎮到縣級市的三大跨越,綜合實力位列全國百強鎮第十七位。
為什麼是龍港?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這群農民究竟靠什麼造出了一座城?這正是作者朱曉軍在《中國農民城》中嘗試回答的疑問。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著名報告文學作家、本書作者朱曉軍稱,在他看來,這個寫作項目不僅填補了空白,也具有緊迫性和搶救性。距離龍港集資建城已過去了近40年,親曆者大多已有七八十歲,有的已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有的已經過世。如果再過些年,随着這批人的老去,大量曆史事實和生動的細節、情節将無法獲知,再想寫出這麼一部作品難度更大。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這樣評價《中國農民城》:這部書特别好的地方是它非常生動、非常具體。我們有宏大的時代主題,但是能不能把這個宏大的時代主題落實到非常具體的每一個人的生活、每一個人的心靈、每一個人的行動和選擇中,是對文學、對作家的很重要的考驗。這本書通過呈現那麼多人的命運與心靈,讓讀者看到了曆史。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農民城》是一部具有相當強的文學力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