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物華史影】新會館藏文物——立馬圖

【物華史影】新會館藏文物——立馬圖

編者按

千年文脈蘊養,方得一城精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曆史文化遺産不僅生動述說着過去,也深刻影響着當下和未來,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新會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千秋郡縣”“海濱鄒魯”之稱,是廣東省曆史文化名城。這塊土地,值得代代新會人在自己的血液中厚植曆史基因,而博物珍品正是最好的承載。本期起,本報開設《物華史影》欄目,帶您走近新會博物館,“零距離”感受新會物華珍寶,感受這座古城的舊時風貌和曆史歲月。

本期我們一起走近新會博物館收藏的徐悲鴻真迹作品《秋江立馬圖》。

徐悲鴻擅長畫馬,

在他的作品中,多畫奔馬,

而這幅站立于水中的馬就顯得尤為特别。

【物華史影】新會館藏文物——立馬圖

新會館藏文物——立馬圖

文/林文斌 麥煥婵 林雪蓮

圖/新會博物館

在中國現代史上,有一位傑出的畫家,他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被尊稱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他就是徐悲鴻。在新會博物館的館藏文物裡,就有一幅他的真迹作品《秋江立馬圖》。這幅畫也成為新會博物館其中一件重要的鎮館之寶。

《秋江立馬圖》畫心縱長83厘米,橫寬49厘米,面積3.7平方尺。畫面以大寫意的濃淡墨色畫有一匹駿馬背向立于江水中,駿馬仿佛聽到了什麼,扭頭向右看,鼻孔張大,耳朵豎起警覺地凝視遠方。馬眼掩藏在馬額同粗線之下,脖子上的鬃毛和馬尾,以硬筆掃出,層次豐富,飄動飛逸,恰到好處。鬃尾的弧線富有彈性,富于動感。背腹部及臀部以淡墨點,粗壯有力,骨骼、肌肉突顯。馬腳稍長,腳下以淡墨蜿蜒幾筆,江水畢現。《秋江立馬圖》另配有《行書五言聯》一副。每聯縱長149厘米,橫寬34厘米。上聯為“一怒定天下”,下聯為“千秋争是非”。畫的左上角用行書題有:“壽樵老先生教正,戊寅秋,悲鴻” 12人字。下方有钤白文方形朱印,印有“悲鴻之印”的篆書文。而在聯的上款題有 “壽樵老先生法家教”,下款為“廿七年十一月,悲鴻”。印文為“江南徐悲鴻”篆書文。從款識中知道,這是徐悲鴻先生在1938年11月畫的一幅作品,是贈送給一位名叫壽樵老人的畫作。

【物華史影】新會館藏文物——立馬圖

▲《立馬圖軸》及行書五言聯

【物華史影】新會館藏文物——立馬圖

▲《行書五言聯》

【物華史影】新會館藏文物——立馬圖

▲館藏作品的兩個印章

【物華史影】新會館藏文物——立馬圖

徐悲鴻生于1895年,是江蘇宜興人。他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創作題材廣泛,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幾千幅優秀作品,并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的一代宗師。

1938年10月,徐悲鴻計劃經香港出國赴南洋舉辦赈災畫展,途中突遇廣州淪陷,逃難來到外海其間,徐悲鴻與其時八十多歲的鄉紳陳壽樵認識,并受到外海一衆文人鄉紳,盛意款待,是以特意畫了這幅《秋江立馬圖》送給陳壽樵。

【物華史影】新會館藏文物——立馬圖

▲陳武偉展示徐悲鴻寫給他的信

“徐悲鴻常借畫馬抒懷寓意,以馬喻人。在抗戰時期,他畫的馬悲憤而充滿激情,解放後畫的馬多了歡快振奮。在這幅畫上,一頭駿馬在江邊昂然回首,精神抖擻。這馬其實就是徐悲鴻本人,被迫南下逃難,在絕境之處昂然回首,滿腔義憤,抒發他郁結難言的悲憤和抗戰必勝的信念。”新會博物館副館長傅軍節介紹說。而“一怒定天下,千秋争是非”的《行書五言聯》寫法铿锵有力,表達了作者對日本侵略中國的憤怒之情和抗戰必勝的信念。

【物華史影】新會館藏文物——立馬圖

▲徐悲鴻1938年再南洋舉行赈災畫展時留影

20世紀50年代,時任縣委書記黨向民成立一個文物工作收集小組,到各鎮收集文物。1958年,新會博物館成立。此前收集的《秋江立馬圖》和《行書五言聯》一并收歸新成立的新會縣博物館收藏,并經常展出,是書畫展廳最矚目的明星之一。

本期内容在1月7日《新會僑報》上刊登

營運 |新會區融媒體中心新媒部

1月25日《新會僑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