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21年中、比亞迪汽車向日本東京、長崎兩座城市分别傳遞了一批電動巴士汽車,J6與K8,這是自2015年起“比亞迪”連續多次向日本企業傳遞“電動巴士”汽車,總訂單量已超過400輛。

據“比亞迪集團”透露,他們預計會在未來5年内陸續向日本傳遞超過2000輛電動巴士,其中比亞迪K8的售價将達到247萬元人民币,除此外、日本多家“物流企業”還向比亞迪訂購了一批電動叉車,首批200輛的訂單已全部運往日本、且已經開始部署在各大物流基地之中。
近期、多家日本媒體紛紛報道這一反常事件,原因就是、号稱“汽車制造大國”的日本居然向中國購買汽車,同時還特别指出、這是自“中國汽車工業”誕生60多年來、第一次向日本出口汽車,而且還是超現代化的電動巴士汽車,看來這一次、中國向日本出口電動汽車一事,還真是戳傷了日本群眾“汽車制造強國”的優越感。
那麼、比亞迪汽車能夠成功打入競争激烈的日本市場,到底是何原因呢?其實、總體來看,大緻可分為“兩大要素”。
首先是比亞迪“電池技術優勢”
衆所周知、“比亞迪集團”是從電池技術起家的,從1995年成立以來,比亞迪已在新能源電池技術上深入研究了二十多年,在該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遠超其他車企。
早在2003年、比亞迪就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二大“新能源電池”生産商,合作過的企業幾乎都是世界五百強,比如三星、華為、小米、谷歌、微軟等全球知名企業。
還記得早年“比亞迪”對外宣布即将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時,還引來了一衆傳統車企的嘲笑,這些傳統汽車廠商幾乎沒有一個看好新能源汽車,其中不乏世界知名車企、比如福特、标緻、豐田等,他們一緻認為、新能源動力技術隻不過是“昙花一現”,過不了幾年就會消失不見,然而、這卻成了他們一生的遺憾。
2020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100萬輛大關,旗下自主研發的“刀片電池”技術享譽全球,無論是電力的穩定程度、還是充電速度都堪稱新能源電池技術的一次革新,如今、比亞迪已在全球多個城市設立了技術研發中心,包括荷蘭鹿特丹、美國洛杉矶、巴西聖保羅等,這些海外研發中心所聘用的工程師、大多來自全球各地的知名大學或者世界五百強企業之中。
由此便能看出、現今的“比亞迪”已完全成長為了一個世界級高科技企業。其技術水準也已經達到了世界最高水準。
其次是“成本優勢”
比亞迪的電池技術、擁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産權,是以從“制造”到“整車裝配”、可以做到零損耗,既不用向國外車企繳納專利費、也不用大量進口别國零配件,如此一來,生産成本便大大降低。
反觀“日本車企”則不然,日本車企大多都還在搞傳統動力,“新能源技術”要麼是與外企合作,要麼是“外包”搞組裝。這樣一來生産成本就大幅提升,據日本多家“汽車媒體”報道,如今日本車企要想生産一輛電動汽車、其成本要比其他國外車企高出五分之一左右,此後、再将汽車上市銷售,售價自然非常高昂。如此一來、日本車企所制造的“電動汽車”将完全沒有市場競争力,長此以往隻會拖垮日本車企。
而這、也是為何許多“日本企業“都願意選擇購買比亞迪電動汽車、而不選擇本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因為一輛比亞迪電動汽車要比日企制造的電動汽車便宜數十萬元人民币,同時性能還“更為可靠“。
在如今這個成本效益為王的時代,人們自然都會願意選擇購買比亞迪“電動汽車”。
日本汽車時代“快速衰落”
近日、有日本網友在網絡上感歎到,日本汽車神話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如今、以中國為代表的一衆造車新勢力、正在加速改變這一賽道的格局。
曾經風靡一時的日本汽車,遍布世界各地,可如今“已不再吃香”,去到世界各地旅遊,大街上所見到的也不再隻有德系、日系、美系汽車,中國汽車品牌除比亞迪外,還有吉利、長城、紅旗、慰來等數十家都已在全球各大市場遍地開花。
去年中旬,日本汽車巨頭豐田集團、宣布與比亞迪合作開發電動汽車,以此來加速自身向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推進。
而這也震驚了“日本車市”,就連豐田這樣的日本頭号車企,如今都不得不通過以合作的方式來擷取技術,如此看來、日本汽車制造業确實是太過老年化了,而這、也直接反映出了日本汽車行業整體都處在衰落之中。
總結:世界汽車工業正迎來一場全新的變革,日系、德系、美系都在快速加緊由“傳統車企”向“新能源車企”的轉型,不過在本次的行業變革中,會有一大批傳統車企将會被淘汰出局,同時、也将會有一批創新型企業應運而生,而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一衆中國車企,必将成為此次變革中的全新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