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培立:為什麼漫威的中國超級英雄電影不能改變美國人的刻闆印象?

林培立:為什麼漫威的中國超級英雄電影不能改變美國人的刻闆印象?

《商旗十戒傳說》左起:張門格爾、劉思木、奧卡菲娜。

時間變了,中國一再表示不會接受美國從強硬立場與中國打交道。不過,從漫威的新片《十環傳奇》中可以看出,美國自以為是,在世界中心的心态根深蒂固。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最難下咽的是其不可掩飾的偉大美國主義和"習慣自然"的文化優越性。即使是中文的取悅和贊美也隻能以居高臨下的方式進行,對難以翻譯的英文字元"居高臨下"進行生動的評論。

《商奇》跟全中國階層走,中國市場最大的賣點是"終于有中國超級英雄"(終于等着中國人成為超級英雄了)。這是好萊塢和漫威從強勢地位向全球華人宣布的"好消息",越能接受越強,中國人在美國越受寵若驚,難怪中國人在美國長大是莫名其妙的。《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傑夫·楊(Jeff Yang)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自豪地告訴全世界,"亞裔美國人終于得到了屬于我們的超級英雄。保持雲層打開,看看月亮在紙上的喜悅。

美國以外的許多中國人并不這麼認為。從故事的邏輯到電影中的怪物,再到"上棋"這個名字,到處都展現着西方人看到的中國古代狩獵色彩。用殖民主義學者愛德華·賽義德(Edward Said)的話來說,商琦呈現的形象是他們投以"東方主義目光"後所看到的。這就像外國人對翡翠鼻煙壺和象牙觀音的喜愛一樣真實:在他們心目中,中國總是"荒謬、精緻、滑稽"。

然而,最别有用心的是它的選擇。按照超級英雄的标準,劉思慕、奧卡菲娜和張夢兒被描述為"另類",突出了他們的配角,并在整個所謂的漫威宇宙中運作龍集。他們團隊的最大特點不是不夠酷,不會讓美國人感到受到威脅或搶劫。

這讓人想起了"美國偶像"威廉·洪(William Hung),他在十多年前憑借他奇怪的舞蹈和歌聲而繁榮起來。孔清祥在美國很受歡迎,他說穿戴,其實是對美國華人的一種歧視和侮辱。

能唱歌跳舞,英俊的标緻華裔美國人在美國,為什麼最後的名氣是五音不完好,動作緩慢,連說話都不清孔清香?其實,美國人喜歡孔清祥,因為他們當孔清祥是個笑話,而因為孔清祥是中國人,這個笑話就成了種族主義的病态笑話(sick joke)。"白癡"和"遲鈍"是中國人在美國心目中非常負面的形象。孔慶祥或許真的是個傻瓜,但單單看他在舞台上的表現,完全符合甚至加深了中國人在美國的刻闆印象。

今天,孔清祥當然不代表中國,中國已經變得強大而自信。"商琦"是美國人雖然心裡很生氣,但不能不給予中國的尊重,英語被稱為"勉強尊重"。因為劉思木不夠酷,美國人可以毫無顧忌地接受他。從《黃淑娴的世界》和《愛上多姿多彩》開始,千美華女人偶爾在銀幕上向好萊塢演員投下擁抱:但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男人,無論是李小龍、成龍、李連傑、周潤發,面對美國人,劉思姆、梁超偉。跨種族婚姻和跨種族交往一直是種族主義者最深的恐懼,而美國的流行文化充分反映了這一套價值觀。中國的崛起是美國全球霸權的最大障礙,美國在外交、軍事和經濟上都瞄準了中國。

所有超級英雄電影都講述了同樣的故事,不是"超級英雄拯救地球",而是"美國人拯救地球"。"美國人是超級英雄,隻有美國人是超級英雄"不是這些電影的離弦聲音,而是震耳欲聾的交響樂。

超級英雄電影,如漢堡包或汽車旅館,是美國的特色。世界早已接受美國在世界上的上司地位,當他們看到一個中國、法國或日本的超級英雄時,他們立即産生了"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是普通人所說的不和諧感,指的是人們在接觸到相反的資訊或沖突的感覺時所感受到的心理壓力或焦慮。

問題在于,市場對這種美國特産的接受度遠低于過去。美國上個月底在阿富汗使用無人機進行"報複性空襲",造成10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7名兒童。這是超級英雄所做的事情嗎?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30年前首次使用"軟實力"一詞,但他正在探索美國在世界上上司地位的秘密,而不是權力的本質。他的書名說明了一切:"權力上司力:美國權力的質變"(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Power Power American)。

根據約瑟夫·奈的分析,該國的軟實力來自三個主要來源:其文化資源,實施的政策以及它所倡導的政治價值觀。也就是說,從美劇和好萊塢電影到民主、法治和人權,從麥當勞和星巴克到移民和貿易政策,都是美國的軟實力。特朗普公然踐踏民主、法治和人權,以及美國多年來一直吹捧并努力捍衛的價值觀,大大削弱了其軟實力。他的繼任者喬·拜登(Joe Biden)也好不到哪裡去,他一再對盟友和世界失去信心,可以說是自毀了長城。

英國、法國和德國是國際和政治舞台上的高端品牌,唯一剩下的超級大國美國是唯一的奢侈品牌。特朗普和拜登試圖以犧牲美國價值觀為代價,使美國利益最大化。從品牌管理的角度來看,這相當于大折扣來推廣名牌時尚和高端飾品,效果隻會适得其反。這不是品牌建設,而是品牌建設。

林培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