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林培立:为什么漫威的中国超级英雄电影不能改变美国人的刻板印象?

林培立:为什么漫威的中国超级英雄电影不能改变美国人的刻板印象?

《商旗十戒传说》左起:张门格尔、刘思木、奥卡菲娜。

时间变了,中国一再表示不会接受美国从强硬立场与中国打交道。不过,从漫威的新片《十环传奇》中可以看出,美国自以为是,在世界中心的心态根深蒂固。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最难下咽的是其不可掩饰的伟大美国主义和"习惯自然"的文化优越性。即使是中文的取悦和赞美也只能以居高临下的方式进行,对难以翻译的英文字符"居高临下"进行生动的评论。

《商奇》跟全中国阶层走,中国市场最大的卖点是"终于有中国超级英雄"(终于等着中国人成为超级英雄了)。这是好莱坞和漫威从强势地位向全球华人宣布的"好消息",越能接受越强,中国人在美国越受宠若惊,难怪中国人在美国长大是莫名其妙的。《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杰夫·杨(Jeff Yang)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自豪地告诉全世界,"亚裔美国人终于得到了属于我们的超级英雄。保持云层打开,看看月亮在纸上的喜悦。

美国以外的许多中国人并不这么认为。从故事的逻辑到电影中的怪物,再到"上棋"这个名字,到处都展现着西方人看到的中国古代狩猎色彩。用殖民主义学者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的话来说,商琦呈现的形象是他们投以"东方主义目光"后所看到的。这就像外国人对翡翠鼻烟壶和象牙观音的喜爱一样真实:在他们心目中,中国总是"荒谬、精致、滑稽"。

然而,最别有用心的是它的选择。按照超级英雄的标准,刘思慕、奥卡菲娜和张梦儿被描述为"另类",突出了他们的配角,并在整个所谓的漫威宇宙中运行龙集。他们团队的最大特点不是不够酷,不会让美国人感到受到威胁或抢劫。

这让人想起了"美国偶像"威廉·洪(William Hung),他在十多年前凭借他奇怪的舞蹈和歌声而繁荣起来。孔清祥在美国很受欢迎,他说穿戴,其实是对美国华人的一种歧视和侮辱。

能唱歌跳舞,英俊的标致华裔美国人在美国,为什么最后的名气是五音不完好,动作缓慢,连说话都不清孔清香?其实,美国人喜欢孔清祥,因为他们当孔清祥是个笑话,而因为孔清祥是中国人,这个笑话就成了种族主义的病态笑话(sick joke)。"白痴"和"迟钝"是中国人在美国心目中非常负面的形象。孔庆祥或许真的是个傻瓜,但单单看他在舞台上的表现,完全符合甚至加深了中国人在美国的刻板印象。

今天,孔清祥当然不代表中国,中国已经变得强大而自信。"商琦"是美国人虽然心里很生气,但不能不给予中国的尊重,英语被称为"勉强尊重"。因为刘思木不够酷,美国人可以毫无顾忌地接受他。从《黄淑娴的世界》和《爱上多姿多彩》开始,千美华女人偶尔在银幕上向好莱坞演员投下拥抱:但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男人,无论是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周润发,面对美国人,刘思姆、梁超伟。跨种族婚姻和跨种族交往一直是种族主义者最深的恐惧,而美国的流行文化充分反映了这一套价值观。中国的崛起是美国全球霸权的最大障碍,美国在外交、军事和经济上都瞄准了中国。

所有超级英雄电影都讲述了同样的故事,不是"超级英雄拯救地球",而是"美国人拯救地球"。"美国人是超级英雄,只有美国人是超级英雄"不是这些电影的离弦声音,而是震耳欲聋的交响乐。

超级英雄电影,如汉堡包或汽车旅馆,是美国的特色。世界早已接受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当他们看到一个中国、法国或日本的超级英雄时,他们立即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普通人所说的不和谐感,指的是人们在接触到相反的信息或矛盾的感知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或焦虑。

问题在于,市场对这种美国特产的接受度远低于过去。美国上个月底在阿富汗使用无人机进行"报复性空袭",造成10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7名儿童。这是超级英雄所做的事情吗?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30年前首次使用"软实力"一词,但他正在探索美国在世界上领导地位的秘密,而不是权力的本质。他的书名说明了一切:"权力领导力:美国权力的质变"(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Power Power American)。

根据约瑟夫·奈的分析,该国的软实力来自三个主要来源:其文化资源,实施的政策以及它所倡导的政治价值观。也就是说,从美剧和好莱坞电影到民主、法治和人权,从麦当劳和星巴克到移民和贸易政策,都是美国的软实力。特朗普公然践踏民主、法治和人权,以及美国多年来一直吹捧并努力捍卫的价值观,大大削弱了其软实力。他的继任者乔·拜登(Joe Biden)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一再对盟友和世界失去信心,可以说是自毁了长城。

英国、法国和德国是国际和政治舞台上的高端品牌,唯一剩下的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奢侈品牌。特朗普和拜登试图以牺牲美国价值观为代价,使美国利益最大化。从品牌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相当于大折扣来推广名牌时尚和高端饰品,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这不是品牌建设,而是品牌建设。

林培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