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鐵成:匠心續寫“雙奧”情緣

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在即,冬奧特許商品成了展示中國文化深厚底蘊的重要載體。其中,以瑞鳳為原型,采用非遺玉雕技藝制作的冬奧玉徽寶是當之無愧的“明星”産品。北京冬奧徽寶與北京奧運徽寶一脈相承,同是北京工美集團組織設計制作。記者了解到,作為冬奧青白玉徽寶的主要制作者之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鐵成此前還曾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金鑲玉”獎牌的制作,用匠心續寫“雙奧”之緣。

“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能夠踏踏實實地做非遺,傳承它保護它,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作為北京玉雕代表性傳承人和印玺制作技藝傳承人,張鐵成希望以奧運為契機,讓世界更加了解東方藝術的智慧與優雅。

如琢如磨 展“瑞鳳”之姿

“因為奧運徽寶是龍的造型,是以這次我們想做一個鳳的造型,一座城市兩次奧運會,組成龍鳳呈祥,是一個很好的寓意。”冬奧玉徽寶設計團隊介紹,宮廷印玺都是龍玺,曆史上幾乎沒有以鳳為原型的印玺,是以光是設計稿就有上千張,“主要的難點在于如何将鳳的靈動性和印玺的厚重感巧妙結合起來”。

在進行大量研究、繪制和遴選後,鳳凰的平面形象确定——瑞鳳口銜如意,流暢巧緻,象征美好與智慧;鳳翼镌刻勾雲紋飾,細膩生動,寓意向上與進取;鳳尾镌刻福水紋飾,奔騰舒卷,表現鳳躍冰雪、激情奧運的情懷。徽寶底部刻有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徽。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鐵成:匠心續寫“雙奧”情緣

如何将精妙的設計展示出來?冬奧玉徽寶的誕生至少要經過幾十道工序,每一次琢磨都是制作的關鍵。玉石的特性比較脆,雕刻越精細越容易産生崩、裂,但為了讓鳳凰造型生動飽滿,冬奧玉徽寶依然堅持在鳳冠、鳳頭下方,以及鳳凰口銜如意的3個位置做了镂空處理。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鐵成:匠心續寫“雙奧”情緣

“最難點就在于這3處透雕,都是用和繡花針差不多大的雕刻鑽頭,一點點慢慢掏出來的,稍不注意就壞了,根本沒法補救。”張鐵成介紹,玉石雕刻沒有模具,全憑師傅的一雙手來掌握其中最細微的度,油筆在玉石上繪稿打底,琢磨大形兒,再施畫稿,重新雕刻,如此反複數十次。“這麼說吧,從毛料到我們最後做成的,大概是15比1!”正是對技藝嚴苛的追求,才有了冬奧玉徽寶端莊大氣的驚豔之姿。

匠心傳承 續“雙奧”緣分

張鐵成與奧運的緣分,要從十多年前說起。

2006年3月,張鐵成加入中央美術學院奧運獎牌創作團隊,參與設計制作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獎牌。這枚獎牌,就是轟動一時的“金鑲玉”獎牌。

在設計過程中,憑借對玉石材料和加工工藝的熟稔,張鐵成對玉環尺寸和在獎牌牌面所占比例進行多次調整,去掉了原設計中玉環上線刻的長城和祥雲圖案,使玉環顯得更簡潔、純粹,内涵更豐富,也更便于生産加工。

“金鑲玉獎牌的制作要求是完美無缺。這4個字對我們制作鑲玉獎牌而言是很難實作的。因為獎牌留給玉環的高度隻有3毫米,在打磨到這個薄度時,玉材非常容易發生绺裂,任何瑕疵都會暴露無遺。”張鐵成回憶,看着工廠中的房間挂着的奧運開幕倒計時牌,他的内心也在逐漸加壓,為了攻克一個技術難題,加班到夜裡是常事,“有時半夜被噩夢驚醒,身上都是冷汗”。

金鑲玉獎牌還要考慮到運動員日常佩戴,必須兼顧防摔的功能。張鐵成在鑲嵌玉環時,在獎牌與玉環之間加入了特殊的防摔層,最終經過上百次試驗,将“完美無缺”的奧運獎牌呈現在世人眼前。

“北京奧運會獎牌被證明是一件藝術品。它們高貴,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奧林匹克精神的結合。”國際奧委會表達了對北京奧運會獎牌設計方案的由衷贊賞。

不忘初心 傳“禮玉”文化

“為奧運會做玉器作品,和我之前做任何作品心情都不同。”張鐵成清晰地記得,2008年8月9日上午,捷克女子射擊選手卡·埃蒙斯摘得北京奧運首金,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為她佩戴上首枚“金鑲玉”獎牌。“我看電視轉播時,看到金鑲玉獎牌戴到運動員身上的那一刻,真的是淚如雨下。這麼多年的艱難跋涉,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和諧盛世,奧運徽寶應運而生,在張鐵成看來,這是弘揚“禮玉”文化的良好契機。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鐵成:匠心續寫“雙奧”情緣

“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中國玉文化常常被庸俗化、功利化,精神的含量越來越薄,文化的靈魂越來越蒼白。”張鐵成不斷研究尋找傳統“禮玉”同中國當代民族精神的契合點,希望以玉雕來诠釋大陸道器并重的悠久文化,表達玉文化的深層内涵。

作為北京玉雕代表性傳承人,張鐵成在手藝上專撿“硬骨頭”啃。比如“鍊子活”,即從器物本身取材琢制縷縷相連的小圈組成鍊條,是皇家玉雕絕技之一,往往要求用大料雕琢,一旦失誤,整料廢棄,損失巨大。整體造型的把握對作者的藝術修養也要求甚高。“一般玉雕師不敢輕易觸碰,我們卻要從這最難的做起。”曆時一年多,他創作的白玉《吊鍊花籃》隻用不到5公斤的玉料,就雕琢出8條對稱的鍊條,呈現出美妙的藝術效果。

“玉代表着中國君子的仁德,而這種仁德,其實和奧運精神一脈相承。”張鐵成說,通過奧運的舞台,能使中國玉文化走向世界,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

圖檔來源:北京工美集團供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