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努斯·卡爾森(Manus Carlson)從八歲開始學習國際象棋,19歲時成為國際象棋史上最年輕的國際象棋之王。
22歲時創立Snapchat的埃文·斯皮格爾(Evan Spiegel)在25歲時成為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傑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在24歲時創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說,并在29歲時寫下了世界經典之作《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反過來,Mannus Carlson,Evan Spiegel,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上述人士的共同特點是:年輕成名、年輕才俊。
他們主導着世界的熱門搜尋清單。
不到半輩子,就已經光榮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多數像我這樣的普通人:
這位22歲的年輕人從大學畢業,拿着履歷要保留,擔心在30歲時被公司的倒退打死,擔心借錢給他孩子的學區房間,害怕在40歲時被公司掃地出門。
然後覺得他們的生命可能已經結束了!
在當今世界,預期壽命普遍增加了許多倍,我們對成功的年齡要求越來越高。
現在不是一個人要成功的不是一個白人生活的世界,而是一個人多少年的成功不是一個白人生活的世界。
一個沒有成功的年齡生活就是失敗。
一個隻在一歲時才成功的人,幾乎不是一隻死羊,可以獲得安慰獎。
在這個時代,我們一直感到年齡焦慮。
"35年危機"不再是焦慮販賣,而是一個真正的社會問題。
一個被觀看了超過4000萬次的問題被問到:"35歲以下的人在找工作時在做什麼?"
問題源于一家網際網路工廠的學校招聘研讨會,當時人力資源部在吹捧其成員的平均年齡低和充滿活力的工作氛圍時受到學生的質疑:"年長的員工在哪裡?"
在這樣一個尖銳的問題中,HR吞咽着,不知道該如何解釋。
有人說,年齡歧視隻是網際網路行業的一個"特征",而其他行業不一定如此。
但事實是,網際網路行業作為新時代的燈塔,更有可能被吹到最前沿。關于其他行業的真相早就潛伏在你身邊,卻被你忽略了,離35歲還有一點距離。
在一個大型招聘網站上,有許多35歲以下的行業工作:
行政專員,餐廳服務員,客戶服務,平面設計,公共關系,買家,銷售,人力資源相關職位,業務經理...
這裡有很多光明的工作,但隻有"新鮮血液"是受歡迎的;即使你隻是想成為一個簡單的殺手,你也會因為你的年齡而被選中。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25歲的你正處在苾臶,大腦可以因為缺乏經驗而快速工作,來榨取你的精力和薪水;
但是35歲的人呢?顧家沒有野心去拼,也想要一個寶貴的回報,這意味着高昂的人工成本和成本效益不值一提。
職場一看就是一條死線,還不到35歲的你,真的應該警惕。
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将逐漸獲得更多的工具和視角來應對逆境。隻有在中年,人們才有智慧更容易地看待事物。
是以,如果你在生活中開始一點點,這真的無關緊要。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人在變老的過程中都會成為"大武器",想成為大後天,還需要一些條件。
前美國海軍上尉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駕駛過40多架不同的飛機,記錄了8000多次飛行。
由于他卓越的飛行技能,他在32歲時正式加入NASA接受宇航員教育訓練。
在NASA工作了20多年後,他駕駛了四艘宇宙飛船,在太空中度過了11個月,繞地球飛行了5,440次,并進行了三次太空行走,創造了NASA的新紀錄,并成為在太空中服役時間最長的美國宇航員。
(圖檔來自《紐約時報》)
但這樣一個具有"江湖狀态"的宇航員,學生時代卻是一片廢柴。
在高中課堂上隻會茫然,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結果一直打邊球勉強通過。
然後他不小心讀了湯姆·沃爾夫(Tom Wolfe)的《The Stuff Right》。這本書講述了美國宇航局水星計劃宇航員和其他太空先驅的故事。
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在他的書中看到,當人們開始挑戰自己并追求更高的目标時,他們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受到啟發,他找到了參軍,完成學業并加入NASA的動力,他花了20年的時間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後來的大人物》的作者說,那些在老年取得成功的人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不是通過模仿年輕人的習慣、技能和職業道路來獲得成功,而是能夠離開"旋轉木馬",找到新的發現之路。
由于所有平淡無奇的普通人都想反擊,他們需要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如果你已經在一個或多個行業有很長的經驗,但在業務上比較老,晉升資曆不夠,做和新人一樣的工作,工作容易出現慣性思維。
我認為是時候讓你尋求改變了!
要成為世界後期,就要找到合适的土壤,然後把它挖得很深。
與年輕人不同,對于我們許多人來說,緩慢而成熟的時期是唯一的途徑,但誰知道它會成為後路的延伸還是機會。
畢竟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無論多快,堅持跑的每一步,都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