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閱讀特别報道
今年9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生态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施行,原《深圳經濟特區環境保護條例》廢止。"兩部條例的差異,反映了新形勢下生态文明理念的更新,預示着深圳從環境治理向生态治理轉變,從消除環境污染轉向恢複生态功能的目标。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生态中心主任闫勝強表示,《條例》有專門的"保護與修複"一章,形成了具有鮮明"源-過程-恢複"生命周期特征的綜合性地方生态保護法規,具有生态保護與修複在整個領域和過程中的機制和作用限制。
有限來源:為國内城市生态保護與修複提供标準和路徑示範
一是不得禁止不符合生态保護紅線空間控制要求的發展活動,不得減少生态保護紅線面積。這對于深圳充分發揮生态保護紅線,保護城市基本生态功能非常重要。
二是制定和修改土地空間規劃,要堅持生态優先,在市級實施生态環境分區控制。這就對深圳推進綠色低碳産業布局、土地利用和開發建設提出了剛性要求,可以有效避免傳統規劃長期存在的區域發展和生态沖突以及這種短闆的監管滞後。
第三,授權市政府有關部門編制嚴格在州或廣東省的産品地方标準和強制性地方環境保護标準,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制定和實施嚴格符合國家标準或地方标準的相關企業和團體标準。在深圳的生态環境品質早已處于我國較好的水準,而相對于世界級灣區仍有一定差距的背景下,采用更嚴格的标準,将有力地支援深圳繼續推進生态改善,提升區域發展和産品競争力,為國内城市生态保護和恢複提供标準和路徑示範。
第四,踐行"綠水綠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作生态保護者與受益者之間的積極互動。《條例》明确,依照國家、廣東省的有關規定建立和完善生态保護補償機制,實施禁禁區、重點生态功能區和森林、河湖水系、濕地、海洋、耕地等重點區域的生态保護補償。
五是将禁止填海造地納入生态環境保護條例,從《條例》到為深圳全面保護天然海岸線、維護沿海地區的生态功能提供支援。
強有力的過程:顯然需要建立生态系統國内生産總值的核算制度
一是建設海陸一體化生态監測網絡,作規定。為深圳進一步規範化、細化生态基礎和動态變化提供了依據和條件,為深圳分類生态狀況的調查評價提供了依據。
二是明确要求建立生态系統生産總量核算制度,作為評估生态文明建設和生态補償目标的依據。這率先量化了深圳不同生态系統的功能,強化了深圳各部門的主要職責,提高了全社會對生态服務的認識。
三是創新環境影響評價體系,落實區域空間一體化評價。有效落實深圳現代生态管理體系建設中"負責"的要求是有益的。建立立設項目環境效益評價,作為綠色産業識别、綠色投資和政府補貼的重要依據,可以提高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政府平台和企業遊玩"的生态保護水準。
第四,首次對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災害監測預警應急系統作出明确的法律安排。改變了長期存在的生态管理"重地面積、輕海域"問題,深圳要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要進一步發揮海洋優勢,還需要對海洋風險有清晰的預測,才能将生态保護與恢複領域的"海陸融合、陸海融合"理念付諸實踐, 這是全國沿海城市實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示範效應。
再修複:将生态修複和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到突出位置
一是建立了提高生态系統品質和穩定性的方法,以自然恢複為重點,人工恢複為輔,修複深圳河水系統、紅樹林濕地、海岸線等生态功能退化或喪失的地區。該法案明确對破壞性工程措施說"不",并為引入環保恢複計劃提供了監管保障。
二是明确深圳市和區區人民政府的主要責任,要求城市開發建設機關在項目實施中同步開展保護和修複,對不符合生态環境保護要求的項目進行分類、分階段組織整頓。這就把"停止鍵"壓在了城市建設中的無所作為、行動遲緩、僞生态等問題上。
三是市政府有關部門制定和完善生态修複标準,并實施重點地區、流域、海域生态修複成效評估。本文可以確定深圳未來的生态修複項目達到标準并取得成果。
翟勝強認為,《條例》将推進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發揮突出而重要的地位,為深圳開展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首先,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确定總體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标、戰略任務和優先行動,确定優先保護領域。二是加強野生動物自然集中分布區和野生動物遷徙通道的保護,對生态功能嚴重退化、典型生态系統碎片化的生境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态修複。第三,根據需要制定深圳重點保護物種補充名錄和重要自然生境保護補充清單,實施特定物種重點保護和搶救保護。四是建立健全野生動物血清和遷移的保護機制。第五,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的防範和應對。六是明确規定禁止對單一物種觀賞林進行大規模過度養殖。深圳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宏觀安排和方案倡議可以作為遵守《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城市的榜樣。
翟勝強表示,《條例》的實施,為特大城市深圳率先走創新、充滿活力的生态發展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能夠有效促進美麗江湖建設與美麗海灣建設的協調統一, 實作生态産品的價值,實作城市發展建設、生态保護與恢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統一。
(原标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生态中心主任于勝強:深圳生态保護與恢複全生命周期系統創新")
本文摘自《閱讀特刊》,僅代表作者的觀點。國家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傳播和傳播服務。
使用者名: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