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才裡普利":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怎麼能愛别人呢?

"天才裡普利":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怎麼能愛别人呢?

德 爾 福

據說,在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有這樣一句話:"夥計,了解你自己。

世界上更難的事情是了解自己,但比了解自己更難的是做你自己。

"天才裡普利":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怎麼能愛别人呢?

天才裡普利

美國作家帕特裡夏·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黑人犯罪小說《天才裡普利》(Genius Ripley)證明了做自己是多麼困難。

書中的主角裡普利是一名鋼琴調音師,過着不被關注的貧窮生活。但像大多數人一樣,他渴望過富人的生活。他也曾多次夢想擺脫自己的身份。

機會終于來了,一位有錢人關注他,盡管隻是因為他更誠實,并且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友。也許富人永遠不會知道這個身份是假的。

富人派他去意大利找他整天無所事事的兒子,并要求把他帶回來。

"天才裡普利":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怎麼能愛别人呢?

迪克

如果你隻是從遠處看那些誘惑,你可能隻是暗中羨慕,但有一天你走進去,它就在你眼前,你的身邊:喝最好的酒,看最美的風景,聽着喜歡的音樂......

那個試圖被裡普利鎖在地下室裡,躲起來不想被人看到的人,漸漸被喚醒了。這是弗洛伊德在1923年的《自我與自我》中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所有人與生俱來的沖動,是人格中最容易觸及和極其原始的部分之一。它包括人類本能的内在驅動力和被壓抑的傾向。各種本能沖動不懂得任何邏輯、道德,隻能靠"幸福原則"的支配,盲目追求滿足。

裡普利精心呵護的自尊心一次又一次地被迪克羞辱。最終,沖突在遊艇上爆發,在此期間,裡普利殺死了迪克。不管是因為愛恨,還是取而代之,Ripley的Ben I終于占了上風,心滿意足。

"天才裡普利":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怎麼能愛别人呢?

抱着死去的迪克,他仿佛抱着自己的想象,一個他期待成為的人,是理想自我的投射。

自我是真實的自我,是可以有意識的部分。自我的功能是尋求"本和我"的沖動相遇,同時也受到"超我"的限制,以保護整個身體免受傷害。自我堅持是現實的原則。它特别忙,有時特别累。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由"自我"完成的,如果完成不好,也就是說,在"自我"沖動和"超自我"的限制之間沒有平衡,人們會出現焦慮、抑郁等症狀。

裡普利在試圖取悅迪克後殺死了他,然後僞造了他,并欺騙了他的遺産。在角色扮演遊戲中,他沖突而猶豫不決。他也想找到心愛的人,把鑰匙給他,打開心鎖。但裡普利做不到,他太愛自己了,他想成為他想成為的那個人。他厭倦了湯姆·裡普利的身份。

他對所有人撒謊,除了迪克的朋友弗雷迪。弗雷迪從一開始就沒有看裡普利,每一個輕蔑的眼神和輕蔑的微笑都刺激了裡普利敏感的神經。後來,弗雷迪在發現自己的身份是迪克後被裡普利殺死。

裡普利将整個事件僞裝成迪克殺死了他的朋友弗雷迪,然後不堪重負,最終自殺。他再次欺騙了迪克的父親和私家偵探。

"天才裡普利":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怎麼能愛别人呢?

兩起殺戮證明了裡普利的完全勝利。他無法忍受道德的譴責,他想把這本黑暗的書留在心裡,但命運卻跟他開玩笑:在錯誤的時間遇見了正确的人——溫柔的彼得。

然而,裡普利無法回頭,他不能放心湯姆·裡普利就是迪克。他不能像迪克那樣舒适地生活,因為他是湯姆·裡普利。

他說:"我不能把自己的心給别人,因為我的心态是黑暗的,隐藏的惡魔,不想讓人看到它的醜陋。最終,裡普利在猶豫着保護自己之後,在彼得溫柔的低語聲中一點一點地失去了呼吸。從那以後,它也切斷了裡普利幸福的機會。

"天才裡普利":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怎麼能愛别人呢?

作者描寫這種極低的自尊心和敏感度,被欲望折磨,與心靈的惡魔搏鬥,但最終被黑暗吞噬。

他并不真正愛任何人,包括他自己,他隻愛他想成為的幻覺。

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怎麼能愛别人呢?

一個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誰的人,自己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