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文帝霸陵落定,55年的努力該被看到

漢文帝霸陵落定,55年的努力該被看到

文 | 王遠方

“陝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2021年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了這一考古成果,解開了漢文帝霸陵位置的千古之謎。這背後是一代又一代考古人延續55年的不懈努力。1966年、1975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王學理、吳鎮烽等對江村東、薄太後南陵的小型從葬坑進行了搶救發掘;198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劉慶柱和李毓芳對西漢十一陵進行系統調查;2001年,黑陶俑被盜,流落美國,幾經輾轉回到西安;2006年,發現江村大墓等大型墓葬,開啟對霸陵具體位置的讨論;2021年,确定江村大墓為霸陵。

漢文帝霸陵落定,55年的努力該被看到

霸陵陵區外景

55年了,江村大墓的身份終于塵埃落定,網絡的傳播速度讓這則重磅消息迅速進入公衆視野。今天,對考古工作的展示不再隻是借用一本本厚重的發掘報告,媒介形式的多樣化也給了這份工作更多的曝光機會。近年來,海昏侯墓、三星堆遺址,還有今天的霸陵發掘,考古工作正經曆着超乎以往的曝光量。考古一改往日“冷門絕學”的标簽,成為文化熱潮的關鍵詞。

的确,考古工作需要被“看到”,不僅僅是我們能夠借助文物的發掘去認識曆史,考古工作背後的那群從事田野工作的人們更應該被看到。現如今,文學作品、影視劇、短視訊等管道幫着我們去建構對某一行業的認識,但是部分非專業性的叙述與展示,讓公衆對行業的認識存在着不足。

漢文帝霸陵落定,55年的努力該被看到

以考古工作為例,“考古不是挖寶”,并不是真金白銀才珍貴,一些看似普通的陶器、簡帛,或許正是了解曆史的“吉光片羽”。而文物也并不總是像在博物館陳列的那樣光鮮亮麗,灰頭土臉、遠離喧嚣、甘坐冷闆凳……其實,考古工作本身是辛苦與乏味的。就像報道裡提到的,“霸陵的位置不是一天就能确定下來的”,它是靠幾代人努力才得以被确定。甚至,就像有考古工作者提到的——“沒有挖到東西,也有意義”,考古工作并不能以是否發現文物及文物的精美程度去做評價的。

考古工作豐富着我們對曆史的認識,我們引以為傲的曆史,不僅僅是靠傳世文獻的記載,更少不了文物的訴說。今天的我們,了解過去,文物無疑是重要的素材。在霸陵被發現的同時,無數支考古隊伍正在全國各地進行着工作。我們更應當思考的是,熱度過後如何繼續讓考古行業“出圈”?一個行業被關注,被認識,也不能總靠蹭熱點、出成果來實作。畢竟,遠離城市、默默無聞、數十年如一日是考古這個行業普遍的特點。

漢文帝霸陵落定,55年的努力該被看到

江村大墓1号發掘點遠景。圖檔來源: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近年來,考古體驗活動、全景式發掘直播、特色文創産品……把考古工作與人們的興趣點結合,再借助于傳播手段的創新,激發出人們對考古的興趣與親近感,或許正是考古工作被“看到”的重要契機與視窗。近年來,公衆對考古工作的關注熱度,營造出了公共考古學的參與感。但同時也要看到,考古工作吸引人關注的還是曆史文化本身的魅力,這也要求考古行業依然需要秉持應有的品格。

熱點視訊推薦

更多内容

關注“光明時評”微信視訊号

關注“光明日報”微信視訊号

文字:王遠方

朗誦:王茜

責編:王子墨

編輯:張永群 王遠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