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文帝霸陵落定,55年的努力该被看到

汉文帝霸陵落定,55年的努力该被看到

文 | 王远方

“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了这一考古成果,解开了汉文帝霸陵位置的千古之谜。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考古人延续55年的不懈努力。1966年、197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王学理、吴镇烽等对江村东、薄太后南陵的小型从葬坑进行了抢救发掘;19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庆柱和李毓芳对西汉十一陵进行系统调查;2001年,黑陶俑被盗,流落美国,几经辗转回到西安;2006年,发现江村大墓等大型墓葬,开启对霸陵具体位置的讨论;2021年,确定江村大墓为霸陵。

汉文帝霸陵落定,55年的努力该被看到

霸陵陵区外景

55年了,江村大墓的身份终于尘埃落定,网络的传播速度让这则重磅消息迅速进入公众视野。今天,对考古工作的展示不再只是借用一本本厚重的发掘报告,媒介形式的多样化也给了这份工作更多的曝光机会。近年来,海昏侯墓、三星堆遗址,还有今天的霸陵发掘,考古工作正经历着超乎以往的曝光量。考古一改往日“冷门绝学”的标签,成为文化热潮的关键词。

的确,考古工作需要被“看到”,不仅仅是我们能够借助文物的发掘去认识历史,考古工作背后的那群从事田野工作的人们更应该被看到。现如今,文学作品、影视剧、短视频等渠道帮着我们去建构对某一行业的认识,但是部分非专业性的叙述与展示,让公众对行业的认识存在着不足。

汉文帝霸陵落定,55年的努力该被看到

以考古工作为例,“考古不是挖宝”,并不是真金白银才珍贵,一些看似普通的陶器、简帛,或许正是了解历史的“吉光片羽”。而文物也并不总是像在博物馆陈列的那样光鲜亮丽,灰头土脸、远离喧嚣、甘坐冷板凳……其实,考古工作本身是辛苦与乏味的。就像报道里提到的,“霸陵的位置不是一天就能确定下来的”,它是靠几代人努力才得以被确定。甚至,就像有考古工作者提到的——“没有挖到东西,也有意义”,考古工作并不能以是否发现文物及文物的精美程度去做评价的。

考古工作丰富着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我们引以为傲的历史,不仅仅是靠传世文献的记载,更少不了文物的诉说。今天的我们,了解过去,文物无疑是重要的素材。在霸陵被发现的同时,无数支考古队伍正在全国各地进行着工作。我们更应当思考的是,热度过后如何继续让考古行业“出圈”?一个行业被关注,被认识,也不能总靠蹭热点、出成果来实现。毕竟,远离城市、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是考古这个行业普遍的特点。

汉文帝霸陵落定,55年的努力该被看到

江村大墓1号发掘点远景。图片来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近年来,考古体验活动、全景式发掘直播、特色文创产品……把考古工作与人们的兴趣点结合,再借助于传播手段的创新,激发出人们对考古的兴趣与亲近感,或许正是考古工作被“看到”的重要契机与窗口。近年来,公众对考古工作的关注热度,营造出了公共考古学的参与感。但同时也要看到,考古工作吸引人关注的还是历史文化本身的魅力,这也要求考古行业依然需要秉持应有的品格。

热点视频推荐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文字:王远方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张永群 王远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