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生命中是否出現過這樣一個人:
他或許聲名并不顯赫,但恰如一束光照亮了你的生命;
可能你與他交往的時間不長,但是他對你的影響足以改變你的一生。
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馬修老師就是這樣的存在。
馬修原本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可惜在當時的法國鄉下,他的才能根本得不到重視。
于是,馬修來到了一座名為“池塘底”的少年教養院做學監。
這座與世隔絕的教養院裡,聚集着一群“問題少年”。他們要麼是孤兒,要麼幾乎被父母放棄。
在一般人眼中,這群孩子頑劣不堪,品行堪憂,無可救藥。
可是馬修依舊對他們傾注了愛和心血。在這裡,他繼續着自己的夢想,最終讓一群看似最卑劣的孩子,唱出了最淨化人心的詩歌。
愛比懲罰更有力量
“在所有的領域裡經曆了一系列的挫折後,我确信自己人生的最低谷來到了。”
這是馬修剛來到“池塘底”這座教養院時,寫在日記上的話。
來教養院的第一天,馬修就見識到了這群孩子有多麼無法無天——學校的神父因為拆穿了一個孩子的騙局而遭到報複,被戳傷了眼眶。
校長用高壓手段管理學校——在找出傷害神父的肇事者之前,學校取消一切娛樂活動,學生們還要輪流關禁閉。
當然,學生們之間可以互相揭發。
看着一個大聲申訴自己無辜的孩子被關進了禁閉室,馬修心情無比複雜。
他不忍心孩子們被這種“連坐”的懲罰措施連累,更擔心孩子們會互相誣陷。
所幸,上一位老師在離開之前,告訴馬修:傷害神父的人,是一個叫樂格克的孩子。
馬修本來想把樂格克交由校長處置,但是聽到校長聲嘶力竭地訓斥犯錯誤的學生,他猶豫了。
比起粗暴地用懲罰解決問題,馬修更想用愛來感化心靈。
他向樂格克提出條件:馬修不讓校長插手處理這件事,但樂格克必須去醫務室照顧神父。
不知情的神父欣慰不已,一個勁兒地誇贊懂事的樂格克主動來照顧自己;而樂格克在一旁羞愧不已,面有悔色。
馬修對孩子們的包容,展現在方方面面。
考試時,校長面無表情地提問學生問題,馬修在校長身後使勁提示;
有一個學生在禁閉期間母親來探視,馬修怕母親擔心孩子惹是生非,于是謊稱這個學生去醫院拔牙了。
馬修這些舉動,也在無形中影響着孩子們。孩子們逐漸接受了他,都認為“馬修是個好人”,甚至願意把自己的秘密分享給他。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面對一群從小缺失愛,也讓人愛不起來的孩子們,馬修對他們展示出超乎常人的忍耐和寬容。
孩子們終止了一系列“惡行”,并非因為害怕受到嚴厲的懲罰,而是因為馬修對他們的愛,讓他們産生了極大的安全感。
他們相信:自己不需要做出出格的舉動來吸引别人的關注,因為馬修總是會給他們足夠的關愛;
他們不需要用激烈的反抗去維護自己的尊嚴,因為馬修會平等地對待他們。
愛比懲罰更有力量。
正是馬修無差别的愛,才使得這群孩子心裡的堅冰得以融化,能夠敞開胸懷接納身邊的人。
塵埃中開出的夢想之花
來到教養院之前,馬修曾經發誓,絕對不放棄自己的音樂夢想。
發現教養院竟然沒有音樂課之後,馬修萌生了大膽的想法——組建一支合唱團,用音樂打開孩子們的心。
盡管校長并不看好這個主意,馬修還是開始了自己的計劃。
他緻力于讓班裡的每一個孩子都加入到合唱團中來。有的孩子五音不全,一唱歌就跑調,馬修就讓他做譜架;
孤兒佩皮諾不會唱歌,馬修讓他做自己的助理。每次合唱團排練時,馬修都把佩皮諾抱到講桌上聽大家唱歌。
就這樣,馬修白天教孩子們唱歌,晚上為孩子們寫歌。而學生中的歌唱奇才,也很快被這位伯樂發現了。
莫翰奇原本是個問題兒童,被上一任老師評價為“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靈”。可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卻生就一副天籁之音的好嗓子。
馬修讓莫翰奇擔任合唱團的主唱。他無數次被莫翰奇的嗓音打動,也驚訝于這個孩子驚人的音樂天賦。他還向莫翰奇的母親建議,應該把莫翰奇送去音樂學校。
但是,當馬修發現莫翰奇逐漸驕傲起來時,他毫不猶豫地取消了莫翰奇的獨唱部分。
“你的嗓子不錯,不過這裡不是缺了誰就不行,沒有你的獨唱也沒問題。”
此時,“池塘底”合唱團已經聲名日顯,公爵夫人都想來身臨其境地聽一聽孩子們的歌聲。
為公爵夫人演出那天,整個合唱團都正裝出席,隻有莫翰奇尴尬地站在旁邊。
演出進行得非常順利,到了莫翰奇的獨唱部分時,馬修出人意料地向場外的莫翰奇發出了邀請。
受寵若驚的莫翰奇立刻調整姿勢,參與到合唱中來。注視着馬修,莫翰奇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回想起莫翰奇的笑容,馬修在日記中寫道:
“在莫翰奇的眼神裡,我突然讀到了很多東西。自豪,和被諒解後的快樂。而且,對于他來說,這是第一次懂得感激。”
數十年過去,莫翰奇成了名滿天下的大音樂家;而馬修也早就離開了“池塘底”教養院,繼續做一名默默無聞的鄉間教師。
馬修創作的每一個音符,都流淌進了孩子們的心裡。“池塘底”這片荒蕪的土地,在他的澆灌之下,竟然也成了一道明媚的色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盡管馬修從來不想揚名立萬,但他的夢想,早就在塵埃中發芽成長,最終盛放。
再黑暗的地方,也有光亮
馬修任課期間,“池塘底”接收過一個叫蒙東的轉校生。
由于家庭原因,蒙東性格暴戾,說謊成癖。即便如此,馬修還是讓蒙東加入了合唱團。
不巧的是,就在蒙東來到“池塘底”後不久,校長丢了一筆錢。
盡管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是蒙東偷了錢,校長依然打了蒙東一頓,還把他送去了警察局。因為在校長看來,以蒙東性格和經曆,隻有他會做出這件事。
被扭送上警車之前,蒙東回頭對馬修笑了。
這一笑,是一個渾身貼滿了“壞蛋”标簽的孩子,對唯一一個承認他的人,所流露的感激和肯定。
在馬修的指導下,“池塘底”合唱團越來越好。可是卑鄙的校長占了一切功勞,他也是以獲得了升遷的機會。
就在校長喜滋滋地離開學校去找公爵夫人邀功時,回來複仇的蒙東一把火燒了“池塘底”。而馬修和孩子們卻因為去學校後面的森林捉迷藏,恰好躲過了這場災難。
有人說,蒙東是看準了馬修和孩子們都不在學校才放火的。他從來沒有真正想傷害任何人,他想要報複的,隻有殘忍獨斷的校長。
而校長翹首以盼的升遷,也正因為這場大火徹底泡湯了。
校長怒不可遏,卻把一筆爛賬都算在了馬修頭上。
他辭退了馬修,還不允許孩子們為馬修送行。
馬修拎着自己的行李箱,走出了“池塘底”。他本以為自己就這樣默默離開了,可是走到學生宿舍樓下時,他發現了孩子們别有新意的告别。
地上落滿了紙飛機,上面寫着每個孩子對他的感激。一雙雙手努力從宿舍裡伸出窗外,向恩師作别。
“在那一刻,我感覺自己的每一寸肌膚,都透出了愉悅和樂觀。我想向全世界呐喊,可誰又會聽到呢?沒人知道我的存在。”
馬修認為自己不過是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一個失業的學監。
但是,他曾經是照亮“池塘底”的一束微光,而正是這微光,喚醒了每個孩子心中的善意,點燃了他們生命的燭火。
如今,這片燭火已經交相輝映。他們對馬修的愛和不舍,就是最好的诠釋和證明。
人之初,性本善。沒有孩子生下來就是惡魔,也沒有孩子無可救藥。
再黑暗的地方,也有光亮;再卑劣的生命,也會被喚醒人性的光。
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的評論區,很多觀衆留下了自己的故事。
大多數人都想起了自己的恩師,感慨老師是如何言傳身教,改變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能被善待,每個孩子都是天使。
如果能得到正确的引導,“放牛班”也有春天。
沒有卑劣的靈魂,隻有卑劣的方式。選擇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還是溫和耐心地感化心靈,隻在一念之間,結果卻可能天差地别。
希望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能被這樣平凡卻無比溫暖的光芒照耀,也希望在這涼薄的世界中,有人能與你溫暖相待。
作者| 靈均:重度的中二病,小信的傳道人
主播| 北辰,金牌主播,心理專家,公衆号:北辰在找你
圖檔|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