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浙江臨海六旬老人重拾“府城記憶” 傳承内家功脊骨齊鳴

來源:中國新聞網

(新春走基層)浙江臨海六旬老人重拾“府城記憶” 傳承内家功脊骨齊鳴

中新網台州1月25日電(記者 範宇斌)“隻要有人敢丢,我就敢撿。”成長于曆史底蘊深厚的台州府城,65歲的浙江臨海人胡初躍受府城文化熏陶,一直熱衷于收藏當地民俗老物件。在他看來,這是重拾“千年府城記憶”。

作為台州府城所在地,臨海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文化遺産保護典範縣。10年前,傾盡半生積蓄收藏民俗老物件的胡初躍萌發了創辦博物館的想法。在臨海政府的牽線搭橋下,他在有“江南長城”之稱的台州府城牆上為他的“心頭寶貝”找到“安家之所”,創辦了臨海市夢寶來民俗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

“以前民俗老物件鮮有人關注,我希望借由‘江南長城’這個視窗,将博大精深的台州府城文化展示給更多的人。”事實上,10年堅守并非易事,胡初躍特别感謝妻子湯玉芳的支援與陪伴,“特别是在2012年博物館籌辦之際,她因病住院,生死關頭依然支援我去做這件有意義的事。”胡初躍說。

浙江臨海六旬老人重拾“府城記憶” 傳承内家功脊骨齊鳴

胡初躍介紹他收藏的老物件 範宇斌 攝

寒來暑往,收藏早已成為胡初躍生活的樂趣,他還熱衷于練拳健身。每天清晨,在台州府城牆之下,胡初躍和一群太極拳愛好者安靜練拳的身影是臨海古城裡的一道風景線。

“我父親是一名抗戰老兵,擅長五行拳,我從小受父親影響,也喜歡打拳,尤其對強調‘以柔克剛’‘借力打力’的太極拳萌生出濃厚的興趣。”胡初躍說,20世紀70年代,他跟随吳式太極拳創始人吳鑒泉的弟子、台州府城太極名家洪滌懷學拳,并被收入門下,得到其單傳“内家功脊骨齊鳴”修煉法,并誠信守密30年。

日前,“内家功脊骨齊鳴”被列入臨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讓這項“絕技”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浙江臨海六旬老人重拾“府城記憶” 傳承内家功脊骨齊鳴

胡初躍和妻子湯玉芳在内家功脊骨齊鳴傳承基地練拳 範宇斌 攝

據了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太極拳屬内家拳,而内家拳源于内家功夫。内家功脊骨齊鳴是中國傳統國術内家拳利用渾厚功力,内勁外示、以脊行拳的一種傳承技法,展現人體脊柱關節運動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

“傳統内家拳講究整勁,重視潛能的最大化發揮。内家功脊骨齊鳴實質上是通過‘生命支柱’脊椎的蠕動、按摩和刺激,以激發兩旁經絡腧穴來提高對應髒器功能的活性和代謝效率,實作保健強身之功效。”胡初躍說。

事實上,發聲不是内家功脊骨齊鳴的唯一目的。胡初躍談及,“發聲隻是以聽覺替代視覺來驗證人體脊柱運動過程的一種展示,不強調練功時追求時時發聲,隻需順其自然,以脊行拳,效用自現。”

浙江臨海六旬老人重拾“府城記憶” 傳承内家功脊骨齊鳴

胡初躍在内家功脊骨齊鳴傳承基地練拳 範宇斌 攝

“因傳統國術傳承的保守性,該練習法曾經面臨失傳危機。”胡初躍透露,“内家功脊骨齊鳴是中國傳統國術文化中的瑰寶,老少強弱者皆可練習,如今我很樂意對外傳授該功法。”

随着胡初躍的拳技日益提高,前來求教的人也越來越多,他帶領的“太極推手俱樂部”吸引了各年齡階段的近30名太極拳愛好者,他也總是毫不保留地講解自己的太極拳經驗及對太極拳的感悟。為了提高大家練拳的興趣,他還編寫整理了拳法圖文。

“我的師父毫無保留、不計報酬地教授我太極拳,作為太極拳受益者、追随者,我也要把半生所學全部回饋給太極拳愛好者,傳承好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胡初躍說。

浙江臨海六旬老人重拾“府城記憶” 傳承内家功脊骨齊鳴

“内家功脊骨齊鳴”被列入臨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範宇斌 攝

從繁雜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找到适合自身的健康方式,湯玉芳也是其中的受益者。她坦言道:“一開始我覺得練拳很枯燥,自從十年前生病之後,我更重視健康,在一招一式、一拳一腳的鍛煉中,促進了血液循環,讓我在感受到養生之效的同時,也是傳承這項古老非遺。”

如今,作為内家功脊骨齊鳴傳承人,胡初躍深知責任重大。他在台州府城設立了“臨海市非遺代表性項目内家功脊骨齊鳴傳承基地”,将非遺傳承與其精心收藏的民俗老物件相結合,未來他還想創辦“台州大健康府城文化交流中心”。

“無論是收藏老物件,還是傳承内家功脊骨齊鳴,在我心裡,堅守與傳承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延續,從曆史向未來,我們能汲取更多前行的力量。”胡初躍如是說。(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