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成都商報
一個“追”鳥人的18年觀察:越來越多鳥類栖息成都
■ 9月4日上午還在雅安參加觀鳥與生态環境保護相關的會議,今日又将出發前往崇州西山“追”猛禽,這就是沈尤周末兩天的行程安排。
■ 沈尤,成都觀鳥會理事長、四川旅遊學院生态旅遊研究所所長、IUCN世界保護地委員會(WCPA)委員。自2003年開始接觸鳥類,他觀鳥、識鳥、愛鳥、護鳥,再到保護鳥類栖息環境、為生态保護奔走,近20年來,他将愛好變成了工作,終日與鳥類相伴。
■ “觀鳥樂趣太多了,看到罕見的鳥類,會覺得很驚喜。通過觀鳥這種活動,讓我置身于自然,非常放松。”說起自己喜愛的鳥兒,沈尤平穩的語氣中帶有一絲雀躍,“觀鳥行為還能為生态環境保護帶來良性循環,發展觀鳥産業也能帶動一方經濟發展。是以說,觀鳥,不僅在于‘觀’,還在于研究、保護和發展。”
18年“追”鳥記
“賞心悅目,又有研究價值”
上世紀90年代,還在讀大學的沈尤就熱衷社會調查與社會實踐,前後前往邛崃、都江堰、若爾蓋等地做社會調查。沈尤告訴記者,去若爾蓋進行畜牧業與草地沙化調查後,他接觸到大量野生動物,而後他了解到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網站上有一個“觀鳥專區”,聚集着國内早期衆多觀鳥愛好者,他深受感染,很快便融入其中。“并沒有一個特别的契機或者時間點讓我愛上觀鳥,而是在與自然的接觸中,慢慢開始從事這項愛好與事業。在我看來,觀鳥,是賞心悅目又有研究價值的一項活動。”
大學畢業後,沈尤繼續緻力于自然生态保護事業。2004年,他參與創辦成都觀鳥會。多年來,沈尤在鳥類及其栖息地調查與研究、自然教育與生态文明傳播、環境政策研究與立法建議、觀鳥産業推動等方面參與了大量的項目活動。
說起鳥友們與鳥的故事,沈尤笑着說“那可太多了”。2007年,他和中國台灣的幾名鳥友一起去阿壩州觀鳥,回來後又去到成都植物園,看到了壽帶正在孵蛋。“這是比較難見到的,他們囑咐我盯住這隻壽帶,等它孵化完成要離巢的時候,一定要給他們打電話,他們要專程從台灣飛到四川來,見證這一刻。”
為研究黑頸鶴,沈尤前後花了十年,在四川、雲南、西藏等地,記錄黑頸鶴求偶、交配、産卵、孵蛋,到幼鶴長大,跟着成年鶴開始學飛行,再到遷徙、越冬等所有的資料和畫面。“這既能滿足我自己對于黑頸鶴的求知需求,也有利于對于這一物種的研究。”
一個直覺感受
更多鳥類栖息成都,說明生态環境在提升
除了獲得觀賞樂趣,觀鳥還有益于保護當地環境。
“鳥類是生态的晴雨表,如果一個地方生态環境能滿足鳥兒們栖息的要求,鳥類就會來這裡栖息。”沈尤表示,在多年的觀鳥曆程中,他感受到随着綠地、濕地面積的增加,成都生态環境漸趨穩,為野生鳥類提供了較為友好的栖息環境。從資料上看,成都被記錄到的鳥類種類從以前的300多、400多種,增加到如今的500餘種,種類數量在不斷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成都在生态環境的提升,包括綠地率、濕地率的增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觀鳥的樂趣,在于看到罕見鳥類、場景,在于記錄、研究,還在于對城市環境改變的見證。沈尤告訴記者,有一名喜歡觀鳥的成都國小生,建議在錦江設定一些島嶼,為鳥兒提供栖息平台。“相關部門正在協商、讨論這件事的可能性。這其實就是觀鳥活動為城市生态環境保護帶來的作用。”
此外,在鄉野的觀鳥活動還能促進當地生态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改變當地群衆的觀念。我們是去觀鳥,會産生一些消費,他們由此受益,就不會再去砍樹、打鳥。”
關于觀鳥産業
大力推動發展的好處:“既保護環境又發展經濟”
2004年,沈尤帶人去理縣上孟鄉觀鳥,發現當地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上山挖草藥,“過量挖草藥會破壞環境,他們在山上還可能會打一些野生動物、鳥類,這就會影響整個生态環境。”沈尤說,随着觀鳥、觀花以及其他多種旅遊的人多了以後,當地上山挖草藥的人就開始變少了,一部分人轉而開農家樂、開旅館,為旅遊人群提供服務。這就釋放了環境壓力,同時也改變了當地的經濟形态,“這就是綠色消費選擇對當地環境、當地經濟發展帶來的改變。”
在沈尤看來,觀鳥最終要産業化,才能更加系統性地解決傳統生産與生活方式所帶來的保護與發展的沖突。“觀鳥這一生态旅遊,是自然生态及其伴生的文化,滿足人們精确消費、深度體驗的需求,并通過專業服務,産生環境、社會、經濟三重效益的旅遊活動。”
沈尤告訴記者,在美國,每年有近5000萬人參與觀鳥,因其集生态、運動、文化教育、審美等功能于一體,産值逾千億美元。“四川的自然資源本底非常好,鳥類資源十分豐富,如能重視觀鳥産業,不僅在生态建設上意義非凡,亦蘊含着逾千億元的産業價值。”
沈尤還有一個目标,在四川影響并培養100萬名愛鳥人。沈尤告訴記者,他們進入幾十所國小校,編發了《自然講解員手冊》、舉辦觀鳥活動、開展鳥類科普。“同時,我們還舉辦觀鳥賽、觀鳥節,展示成都鳥類的多樣性,吸引大家對鳥的興趣。”沈尤說,“觀鳥人越多,對鳥類及其栖息環境了解得越多,懂得越多,也會更加善待大自然。同時,觀鳥群體的壯大,也将推動觀鳥經濟的發展,這是一條既保護環境又發展經濟的道路。”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