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大齊|從今天起,年的序曲就奏響了

糖瓜、艾窩窩、豌豆黃兒、果仁奶酪、大糖葫蘆……你都吃過嗎?

為什麼在有些地方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兒”,有些地方臘月二十四才是“小年兒”?

祭竈是怎麼一回事兒?以前的老百姓怎麼送竈王爺上天,又怎麼接他回家?

北京市特級教師何大齊筆下的老北京風俗畫,還原了一個又一個被現代生活節奏所忽略和抛棄的生活細節與情意,有濃濃的年味,亦有沉沉的古意與鄉愁。

最近,他的新書《北京的春節》(增訂本)出版上市,增訂本在原版的基礎上補充了10篇文章、11幅插畫,增加了貼窗花、包餃子、燒火判兒等10個更為詳實的春節習俗。小年這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新書中的精彩篇章。

關東糖

臘月廿三糖瓜粘,竈王爺龛送上天。

糖瓜粘住竈王嘴,有口難開保安康。

何大齊|從今天起,年的序曲就奏響了

《北京的春節》(增訂本) 何大齊 繪著

關東糖(也稱為竈糖)是古老的傳統甜食,也是祭竈神的祭品,一年中隻有臘月二十三前後,才有小販挑擔沿街叫賣。關東就是現在的東北三省,因為這大片土地位于山海關以東,故而得名。那裡生産的這種特制的糖,就被稱為關東糖。

何大齊|從今天起,年的序曲就奏響了

這種糖是用麥芽、黃米、玉米為原料熬制的,乳白色。二寸長、一指粗、條狀的一般叫關東糖,做成瓜狀的叫糖瓜,其實隻是外形不同而已。小販挑擔賣,都是一頭是圓的糖瓜,一頭是條狀的關東糖。小販在胡同裡高聲吆喝:“大塊糖喲!又酥又香的大塊關東糖哎!”主婦們聞聲,就會開院門買些回家,因為這是年前必購物品之一。臘月二十三,就要送竈王爺升天了,這位爺可是一家之主啊!站在神位上看了全家人一年的表現,到年底要上天彙報去了,這可不是小事兒!不但要懇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還怕他在天上多嘴說了壞話,是以用黏黏的關東糖給他把嘴封上。這種用關東糖封竈王爺嘴的行為,是民間百姓按照自己的臆想創造的,但卻成了傳世的可愛習俗,是以在送竈王爺升天以前,家家都會買關東糖,擺在祭案上待用。等臘月二十三隆重的祭拜儀式後,把糖在竈口熱烘,趁其熔化時在竈王爺畫像嘴邊抹幾下,就算封住口了,真是個虔誠又引人發笑的舉動。

祭竈之後,這些關東糖就成了孩子們最愛的年節食品。它的甜度比一般水果糖低,又脆又黏,還有股特殊的香味。孩子們争而食之,是過年前的一大享受。

二十三,糖瓜粘,竈王爺要升天。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何大齊|從今天起,年的序曲就奏響了

臘月二十三祭竈,這是迎接春節的序曲。所謂“二十三,糖瓜粘”,說的就是民間祭竈的風俗。舊時,差不多家家廚房都設有竈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竈王龛一般設在廚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神像,有的旁邊還并排坐着“竈王奶奶”,兩邊貼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橫批“一家之主”。這表明了竈王爺的地位,以及保佑一家老小平安的職責。

古代祭竈是在臘月二十四,從清朝開始,帝王家開始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竈王爺也給祭了。什麼事兒都是上行下效,北方地區的百姓也就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兒,祭竈是過小年兒的重要活動。

何大齊|從今天起,年的序曲就奏響了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是以祭竈王爺隻限于男人,女人要回避。祭竈王爺,源于古人拜火的習俗,竈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竈火、管理飲食,後來發展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自古以來,大家庭的廚房就是是非之地,婆媳、妯娌說長論短,是人性最容易暴露出來的場所。是以玉皇大帝派竈王爺在廚房,看着這一家人的表現。

何大齊|從今天起,年的序曲就奏響了

在我小的時候,家裡後院住着遠房親戚,我稱為“七爺”的一家。七爺說:“竈王爺看着一家人一年的生活,到年終要上天,把一家人的善惡言行報告給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将對這家人進行獎懲。他在天上住幾天,等到除夕夜,咱們再把他迎回家。”那時我也就五六歲,十分好奇竈王爺怎麼上天。七爺說:“二十三晚上來看祭竈儀式,你就明白了。”

何大齊|從今天起,年的序曲就奏響了

好不容易盼到了祭竈的日子,七爺上午就買回了關東糖和糖瓜。到了晚上,七爺鄭重地把竈王爺的畫像從佛龛上取下來,供在祭案上。祭案上的供品以關東糖和糖瓜為主,此外,還為竈王爺上天的坐騎準備了一碟草料和一碗清水。上香後,七爺口中念念有詞:“上天言好事,好話多說,不好事兒少講。”然後拿起關東糖,在竈口轉幾圈,待糖遇熱熔化的時候,馬上往竈王爺畫像的嘴上抹幾下,又白又黏的饴糖就粘在了畫像上,意思就是用糖粘住了竈王爺嘴,讓他上天不能說壞話。我當時心想:“粘住了不能說壞話,那好話怎麼說出來啊?”但看着七爺莊嚴虔誠的面孔和祭案上的竈王爺,沒敢問,怕七爺和竈王爺不高興。燒過香後,把竈王爺畫像連同一碟草料一塊兒給燒了,煙灰騰空飛起,再把涼水潑在地上,竈王爺就這樣升天了。

到了除夕夜,七爺又買來一張新的竈王爺畫像,貼在佛龛上,意味着竈王爺又給請回來了,他将繼續保佑并監督一家人一年的生活。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