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身邊的榜樣】南通“王魯班”:願為往聖繼絕學

編者按:立身養德,引領新時代文明風尚;恪盡職守,飽含家國情懷;不忘初心,傳承中華傳統技藝……回首2021,一批群衆認可、社會呼喚的榜樣人物,引領明德惟馨的社會風尚,凝聚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譜寫了壯美的新時代贊歌。央廣網江蘇頻道推出特别策劃《身邊的榜樣》,傳揚榜樣力量,展現作為擔當。

央廣網南通1月25日消息(記者鄭楚豫)在南通,有一位“王魯班”。浸染木香近40年,他用自己一點一滴的積累将通作家具制作技藝複原并保留下來,将自己對傳統技藝的熱愛變為推動非遺保護的巨大動力。他就是正進階工藝美術師、中國通作家具研究中心主任、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館館長王金祥。

初心常在 莫失莫忘匠人本色

同時,王金祥也是2019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南通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南通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江蘇省第五批(南通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通作家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江蘇省企業首席技師。

然而在衆多光環之下,王金祥卻始終保持着簡樸的匠人本色。

我們見到王金祥的時候,他剛從工作室裡走出來,穿着一身稍有些褪色的灰色工作服。“每天都要去工作室裡幹活,這麼多年穿習慣了,也友善些。”王金祥告訴記者,自己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這些古家具,即使現在開了工廠,但還是堅持親自選料配料,把每件家具都用心做好。

“過去做木工哪有這些機械,都是靠工具手工做的。”王金祥在過去花了5年的時間,把瀕臨失傳的木工工具進行還原和複刻,一共做了600餘件,“還有很多即将失傳的東西,我想把它們一件一件找回來。”

【身邊的榜樣】南通“王魯班”:願為往聖繼絕學

還原和複刻的木工工具(央廣網發 記者鄭楚豫攝)

探索鑽研 源于民間還歸大衆

說起鑽研木工的契機,王金祥坦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南通的大量古家具流向海外,他在痛心之餘,便萌發了收藏古家具的願望。盡管當時的經濟十分困難,王金祥依舊省吃儉用,把節省出來的錢用來買家具。“他這個人就是這樣,自己平時不舍得花錢,就喜歡去搜集這些古家具,一件一件往家裡收”妻子陳雲說,“20多年來,他已經收集了558件南通特色的古家具。”王金祥主要收藏的是具有南通地域特征的古家具南通柞榛家具。

“2019年9月23日我們夫婦兩個在南通市公證處一次性将個人名下558件藏品全部捐贈,創辦了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館。”說起當時的捐贈,妻子陳雲記憶猶新,“我們當時也思考了一段時間,最後還是決定把南通人民的東西留給南通人民。”

如今的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館專門收藏、展覽和研究通作柞榛家具,同時也緻力于保護和傳承通作家具制作技藝、紅木小件制作技藝和大漆髹飾技藝。王金祥開辦了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館後免費向市民開放,以期用這種方式保護和傳承通作家具的文化符号。

繼往開來 非遺傳承核心在“人”

提及通作家具制作工藝傳承中遇到的困難,王金祥感觸頗深。

“全是人的問題啊,全是人的問題。”

如今王金祥自己的通作家具制作工廠中,最缺乏的就是木工制作技藝方面的人才。“設計師好請,但會木工制作技藝的人太少了。我們現在嘗試着走進校園,從高校引進人才。但還是太難了,大家對木工的誤解太深。”王金祥坦言,很多人對木工的認識還停留在“沒本事就去學木工”的階段,是以要扭轉這種觀念需要花很長的時間。

目前,王金祥利用南通通作家具博物館的資源,積極和中國小做關聯,通過開設實踐課的方式教會孩子們認識各種木料和榫卯結構,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此外,王金祥還跟高校合作,成立南通大學通作家具研究院、南京林業大學研究所學生實踐基地,編制通作家具教學大綱,利用傳承基地及通作家具博物館現場教學。2021年,王金祥還被南京林業大學聘請為“産業教授”,開發多項研學課程,為高校學子提供研學助力。

【身邊的榜樣】南通“王魯班”:願為往聖繼絕學

王金祥為孩子們講解榫卯結構(央廣網發 陳林供圖)

前幾年,王金祥把自己潛心研究的通作拐兒紋方桌,以純手工繪制數百幅圖解正式對外發行《“大器婉成”——一張通作柞榛方桌的解析》,2020年又研究出版《“一席绮夢”一張距今400多年曆史的金絲楠木挑檐架子床》。

當被問及:“無償分享專利技藝是否擔心會影響自己工廠的發展?”

王金祥笑說:“就是讓大家學,學的人越多我越高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