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影史上十大音樂劇:《酒店》《紅磨坊》

電影史上十大音樂劇:《酒店》《紅磨坊》

1940年代至1950年代:米高梅工作室的黃金時代

Metro-Goldwyn-Mayer(Inc.,米高梅)成立于1922年,如果你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你會感到驚訝,想想那家獅子咆哮的電影制作公司,這就是他們!當時,米高梅以音樂類電影統治世界,創作了許多傑作。

著名制片人亞瑟·弗裡德(Arthur Freed)與歌舞明星朱迪·加蘭(Judy Garland)(《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吉恩·凱利(Gene Kelly)(《雨中》(In the Rain)、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e)等人一起,創造了"演員和歌手"的黃金時代。

綠野仙蹤|1939

電影史上十大音樂劇:《酒店》《紅磨坊》

.

綠野仙蹤:象征着"彩色電影時代"的開啟

1939年上映的《綠野仙蹤》橫掃了美國街頭,讓演員朱迪·加蘭大受歡迎,成為米高梅影城的明星。她的主題曲《Over Rainbow》也成為1940年代大家唱的"唾沫星子",甚至還獲得了奧斯卡獎。

《綠野仙蹤》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電影,但它對整個電影行業都具有重要意義,當電影采用了特殊的"特殊色彩"技術時,影片開始于棕色的螢幕,然後打開大門,進入色彩斑斓的"綠野仙蹤",也象征着黑白電影時期的結束。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51

電影史上十大音樂劇:《酒店》《紅磨坊》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一部具有視覺盛宴的經典情歌舞片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标題是"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直接翻譯成"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靈感來自1920年代才華橫溢的美國作曲家加希文的同名歌曲。當時,加文意在描繪一個漫遊巴黎的美國人,加希文有點悲傷,有點俏皮的風格,成為電影主角的思鄉之情。這部電影描繪了一位二戰老兵,在巴黎成為一名疏遠的畫家,愛上了一個名叫Liz的年輕女孩,而另外兩個朋友在巴黎。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主要不是劇情,而是再現了當時歌舞黃金時代的華麗場面,簡直就是别人的榜樣!特别是最後17分鐘的歌舞表演,據說整部電影的成本是其成本的三分之一。這部電影的主角也是Gene Kelly在接下來的電影"In the Rain"中最着名的角色之一。

《雨中》|1952

電影史上十大音樂劇:《酒店》《紅磨坊》

《雨中》:完美再現了這位好萊塢明星在20世紀20年代的夢想

可以說是上個世紀最具标志性的音樂劇,《雨中歌唱》以其主角吉恩·凱利(Gene Kelly)在雨中在路燈旁跳舞和唱歌而聞名。這部電影被美國電影協會評為100部最佳歌舞表演電影中的第一部,即使在60年後,它也是100%新鮮的。

這部電影的内容場景在那一年非常特别地設定在20世紀20年代的好萊塢,當時電影世界從無聲到聲樂,女明星因為不會唱歌,找到一條奔跑的龍套在女主角背上串起她的聲音,幫助女主角揭穿了假女明星的形象,最終成為仙女。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電視與電影競爭主角的時代

電視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流行起來,許多觀衆認為,如果他們能在家裡看到娛樂節目,他們就不會跑去電影院。電影制片廠開始在大螢幕系統上大肆宣傳,或者購買昂貴的電影放映機并制作更昂貴的電影。

而且由于城市的崛起,在20世紀60年代,有許多關于"城市文化"的故事因環境而誕生。

音樂之聲|1965

電影史上十大音樂劇:《酒店》《紅磨坊》

《音樂之聲》:利用福斯電影的巨額資本掀起一場狂潮

20世紀60年代初,20世紀的福斯拍攝《太陽之後的埃及》,差點讓公司倒閉,為了重振旗鼓,它計劃拍攝巨額購買的《音樂之聲》音樂版權,拍攝于薩爾茨堡美麗的邊境,那裡的許多歌曲都是唱到今天,可以随時哼唱, 無論何處!!示例包括 Do-Re-Mi、The Sound of Music 等。

《快樂人》|1964

電影史上十大音樂劇:《酒店》《紅磨坊》

"快樂世界":溫暖而夢幻的代表

Mary Poppins在2019年被Emily Blunt重新演繹為Love。《男人中的男人》據說是華特·迪斯尼先生一生中最引以為傲的作品,第一次将奇幻元素融入電影中,故事發生在英國倫敦,由工作狂父親班克斯先生對孩子們沒有特别的照顧和管教,導緻兄妹倆真的非常頑皮, 經常生氣的保姆。直到瑪麗·波平斯(Mary Poppins)帶著一把小黑傘來到他們家,他才教導兄弟們如何面對生活的困難,如何重新獲得生活的快樂,以及如何讓這對夫婦意識到感情和工作的平衡。這是一件溫暖的傑作。

|夫人酒店1964

電影史上十大音樂劇:《酒店》《紅磨坊》

《淑女》:制作成本投入巨資的華麗傑作

《我的仙女》改編自蕭伯納的舞台劇《皮格馬利翁》,這部戲劇被稱為"比馬隆效應",直接用英語翻過來。這是奧黛麗·赫本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活躍時期的代表作品。故事圍繞着一位大學教授亨利·希金斯(Henry Higgins)展開,他押注于他有能力将來自社會底層的"賣花人"伊麗莎培養成一個優雅的表演者并墜入愛河。

《淑女》在倫敦設定了巨大的華麗場景拍攝,在服裝、歌曲、舞蹈設計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

20 世紀 70 年代:類型創新的多元化時代

電影史上十大音樂劇:《酒店》《紅磨坊》

鮑勃·福斯(Bob Fosse)曾八次獲得托尼獎最佳編舞獎,代表了好萊塢1970年代的風格。而他的大片總是充滿幻想,其中《酒店》、《爵士春秋》都是非常有名的代表作品。

《熱浪子回頭》|1978

電影史上十大音樂劇:《酒店》《紅磨坊》

《熱浪子回頭》:青春青春的老大人

約翰·特拉沃爾塔(John Travolta)在1978年的電影《油脂》(Grease)中被正式譽為校園之神,由桑迪(Sandy)飾演奧利維亞·牛頓-約翰(Olivia Newton-John),而約翰·特拉沃爾塔(John Travolta)則飾演丹尼(Danny),一個非常叛逆,油頭發的高中生,俏皮地墜入愛河,并為後來的90年代YA電影奠定了基礎。

酒店|1966

電影史上十大音樂劇:《酒店》《紅磨坊》

《酒店》:最強好萊塢編舞家鮑勃·福斯的傑作

1966年《酒店》的強勢發行是鮑勃·福斯(Bob Fosse)的一大熱門,他赢得了八項托尼獎(還沒有人超過這個記錄)。場景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在維馬共和國期間,當納粹出現時,一個英國男子獨自來到柏林,他的新室友是一個歌舞表演的女孩。兩人自然相愛。

影片開始把"歌舞"變成電影劇情方向的輔助或催化劑,而不是像1950年代的《雨中之歌》那樣的劇情輔助歌舞,也不知道你還記得湯姆·福特電影處女作《單身男人》中的那個女孩,這其實就是電影歌舞表演的風格。《酒店》可以說是很早就開始談論"同性"、"種族"的電影,也玩起了納粹黨的祝福期,是人們最後的慫恿和焦慮。

2000年代至今:歌舞表演電影的全面複興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歌舞表演成為"非主流",2016年Damien Chazelle的"La La Land"的成功使音樂電影重新煥發了生機。

"La La Land" |2016

電影史上十大音樂劇:《酒店》《紅磨坊》

"La La Land":歌舞表演的新生活

《La La Land》被翻譯為《愛樂樂之城》,由Emma Stone和Ryan Gosling共同製作。一個是追求爵士鋼琴夢想的英雄,另一個是有抱負的女演員,為了追求她在洛杉矶的人生目标,彼此認識并開始談論愛情。劇中的歌曲瞬間可以讓人聯想到影片中浪漫多彩的情境,比如一首跳進塞納河畔的歌曲,就是正義之夢的代言人。

《La La Land》重新開啟了音樂類電影的可能性,在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了14項提名。艾瑪·斯通還被确認為該片女主角獎的最佳女主角。

紅磨坊|2001

電影史上十大音樂劇:《酒店》《紅磨坊》

紅磨坊:捉鬼敢死隊導演巴茲·魯曼對美的終極追求

也許很多人認為這些時刻最好的歌舞表演電影是《愛樂之城》,但把紅磨坊!放在模具上,希望有人能了解編輯的私人利益。2001.

他是個孩子(???我看到紅磨坊隻是被這種浮華而現實的悲傷所震撼,雖然最後是一場令人遺憾的悲劇,卻留下了無限量的韻律和遐想。《紅磨坊》撕碎了醜陋、愛與恨,堆積起來,豐富的音效,在銀幕上堆放着熾熱的愛與命運感,使其成為迄今為止21世紀最令人難忘的歌舞表演電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