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以中國?故宮開年大展,130餘件文物文華殿給答案

何以中國?是青銅重器何尊,尊内銘文出現的“中國”二字為目前所見最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是“方罍之王”皿方罍,它走了近百年的回家路感動了無數人;也是坐在“駱駝”上津津有味吃了1400餘年餅的“胡人”、南宋時人們精心觀測記錄的1400餘顆星星、紀昀楷書的《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1月25日,故宮博物院文華殿“何以中國”展揭幕,全國30家博物館精選出來的130餘件文物給出自己的答案。

展廳裡,上起石器時代,下至清代的文物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視作一條大河,以“源”“流”“彙”三個單元,展現中華文明的魅力,講述中國故事。作為故宮開年大展,該展覽将持續至5月初。

何以中國?故宮開年大展,130餘件文物文華殿給答案

教科書中文物紮堆兒亮相

三星堆青銅太陽輪、何尊、長信宮燈、金瓯永固杯、藏文《四部醫典》等教科書裡的文物亮出來。130餘件珍貴文物包括了石器、陶瓷、玉器、青銅器、金銀器、書畫、古籍善本、印章等。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處從業人員趙曾健說,受展廳環境限制,大部分紙質和絲織類文物是複制品。

何以中國?故宮開年大展,130餘件文物文華殿給答案

展廳中,三個中心展櫃中的文物,算得上重中之重。何尊占“C位”。“這件青銅器底有122字銘文,大概意思是周成王繼承武王遺志,興建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周朝貴族何因其父曾追随武王有功,是以被賞賜了30朋貝币。何回家後鑄了尊,紀念這件事。”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處從業人員趙曾健介紹,銘文中“宅茲中國”的意思是,“中國”這個地方營建都城。這是已知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不過當時所指的是洛陽和周邊這個區域。

何以中國?故宮開年大展,130餘件文物文華殿給答案

另外兩件重磅文物分别是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反山出土的玉琮和故宮博物院藏玉龍。

何以中國?故宮開年大展,130餘件文物文華殿給答案

展覽還将不斷迎來新“嘉賓”。趙曾健說,受新冠疫情影響,河南省、陝西省的部分博物館文物未能在開幕時展出,将來會視情況補充參展。

“赝品”靠創意吸睛

也有一些曆史上的“赝品”靠創意吸睛。其中有十件青銅器曾經是故宮舊藏,被乾隆皇帝當禮物送走後,200餘年來首次回家。這組文物一字排開,器形古樸、紋飾精美,每一件都配了木底座。

“乾隆先後8次到孔廟祭拜。第五次時,他覺得擺放的禮器是東漢時造,年代不夠遠,外觀不夠雅,是以從自己的内庫精心挑選出10件周代禮器賜給孔廟,表達對文化的尊敬之心。”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從業人員馬林笑着解釋,其實乾隆也走眼了,裡面的器物有些是商代的。是以這組器物定名為商周十供。

還有一件赝品是明代的“趙孟頫”繪制。畫面中,孔子頭戴禮冠,身穿玄衣,兩位弟子顔回和曾參侍立左右。如果細看,三人衣服上的紋飾是用蠅頭小楷抄寫的《論語》。“趙孟頫是元代書法家,顯然作者是冒名的。”馬林說,但将書法、繪畫和儒家經典巧妙融合起來,立意獨特,别具風格。

何以中國?故宮開年大展,130餘件文物文華殿給答案

“意外”文物講述互鑒故事

孫悟空扛着金箍棒走在隊伍最前面,後邊依次跟着苗條的豬八戒,富态的唐僧,面部表情生動的沙和尚。這一幕被定格在一個長約40厘米的元代磁州窯白釉褐彩枕上。“先有這幅圖,才有的如今我們熟悉的明代吳承恩著《西遊記》。”策展人解釋,《西遊記》故事的雛形是《大唐西域記》,在敦煌出土的文獻和石窟中也有過玄奘西遊的描繪。“這麼整齊的師徒四人描繪并不多見,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們的形象與現在我們熟悉的造型略有不同。”

其實,中華文明始自涓微,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後發祥,民族融合、交流互鑒,荟萃精華,兼濟天下。展廳裡一件件“意料之外”的文物就是最好的佐證。

胡人吃餅俑出土自山西省太原市斛律徹墓出土,大家耳熟能詳的《敕勒歌》就是墓主人曾祖父最先吟唱的。金步搖宛如一棵樹,小巧的金葉子搖搖欲墜,有些已經脫落。這種花樹狀的頭冠起源于西亞,自漢代通過中亞草原絲綢之路,随北方遊牧民族向南傳播,在遼西地區頗為流行。後來。這種冠又傳播到北韓半島和日本,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展覽的最後一件展品頗為碩大——文華殿北側的文淵閣。為了呼應,策展人巧妙地将文華殿展廳裡的最後一件文物定為《四庫全書》。文淵閣是清宮中最大的皇家藏書樓,于乾隆四十一年建成,第一部《四庫全書》告成後收藏于此。

何以中國?故宮開年大展,130餘件文物文華殿給答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