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造車企業依然在“更新”。
虎年未至,從小牛、團車到石頭科技,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投身造車。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于被李想“罵上熱搜”的團車。在團車CEO聞偉在接受采訪時向外界透露,“100人外來團隊樣樣精通”、“造車周期壓縮至18-24個月”“三個月再造一款車”之後,李想怒噴團車造車是“騙子”、“毫無廉恥”。聞偉則直接回應,并對李想發起首款産品釋出會邀約。
一番拉扯過後,團車從業人員曝光的企業經營困境再度被翻出:團車員工全員待崗,期間隻發2000元最低工資。對此,團車相關負責人回應稱,是疫情所緻。那麼市值已經蒸發九成、全員待崗的團車到底有沒有能力下場造車,還是這僅僅是一個“講故事”的騙局?
聞偉是誰?
公開資料顯示,畢業于北方交通大學的聞偉,曾先後嘗試四次創業,包括國内最早的順風車俱樂部、企業通訊、教育訓練、電子消費品等,不過最後均以失敗告終。
“連續創業者”聞偉并未就此放棄,他一直在尋覓機會。直到2009年,聞偉得知有人在QQ群中,發起去4S店團購買車,由此發現商機的聞偉正式建立了主打團購賣車的團車網。
此時的團車網正巧遇見政府推出“限購令”,汽車市場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在積極的大環境下,團車網加快馬力開拓市場,足迹遍布三四線城市及縣域市場。團車網的新車銷量也從創業伊始的2000輛,提升到2015年的20萬輛,市場佔有率一度突破10%。
如魚得水的團車網也順利完成A-C輪的融資,總金額高達3726萬美元。
2018年11月,頂着“汽車新零售美團”的頭銜,團車成功赴美上市,聞偉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這一年,團車在财報的表現上也異常出彩。在汽車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不同于易車、優信等友商的虧損,2018年,團車營收達6.51億元,同比增長131.9%;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達5.79億元。
“鐘聲響起的那一刻,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艘揚帆待發的航船,我們在一個港口即将踏上新的征程。”聞偉向媒體回憶着上市時的暢想。隻是,聞偉或許不會想到,團車的至暗寒冬正悄悄來臨。
被迫造車?
“團車去年下半年績效獎金全員未發,12月30日以後全員待崗,隻能領到2000元最低工資。”有團車内部員工對媒體透露道。
盡管聞偉對此矢口否認,并解釋為是疫情所緻,但其深陷經營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實。
如果縱觀團車的曆史,可以看到,成功上市就已經是團車的高光時刻。不過随後資本也給其潑了一盆冷水。上市首天,團車遭遇破發,從此股價一落千丈,最低時僅1.7美元每股,如今長期在2-3美元每股之間徘徊。
與股價下滑趨勢相同的是,團車近五年從未有過盈利,且虧損也在呈加大趨勢。5年累計虧損近7億元,其中2019年就虧損2.5億元。最新财報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團車營業收入為2.74億元,同比下滑67.07%,淨虧損為5936.2萬元。
虧損無法止步,團車也到了無米可炊的地步。根據團車網2021年Q3發現,團車總資産僅有3.96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1億元。若按照往年的虧損幅度計算,團車在2022年就将這最後的現金消耗殆盡了。
由于無法逆轉經營困境,虧損加劇,2021年初,團車釋出公告披露将私有化,不過在年末,團車又撤銷私有化,表示想要開啟更多的機會,而這個更多的機會應該就是1月初的造車一事。
在這種持續虧損的情況下,團車已自身難保,仍貿然切進造車領域,恐怕隻會難上加難。
此外,團車賴以生存的經營模式也被解構殆盡。
據了解,團車主要的經營模式依賴于使用者在車展現場體驗,進而撮合交易的單一經營模式。如今受到黑天鵝事件的影響,團車的線下辦展的經營方式遭遇嚴重沖擊,2020年新車月度交易額一度腰斬。
如果說疫情是現階段團車發展的攔路虎,近兩年大熱的直營模式則直接切斷了團車生存的機會。由于直營模式本身就是重在體驗,可以直接在店内下單,而團車現場體驗的優勢就不複存在。在這雙重打擊下,團車賴以生存的經營模式已經岌岌可危。
有分析師認為,團車這類汽車電商燒錢嚴重,加之經營受到重創,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是以團車不得不另尋出路。
前路坎坷
造車之難,有目共睹。房産大亨恒大、寶能幾乎折戟于此;博郡、拜騰這些擁有強大背景的新造車倒在量産的最後一步;多次成功創業的李斌因為下場造車,險些成為“最慘的人”。
不過選擇下場造車的聞偉似乎并沒有感覺到造車的困難。
造車團隊精通從産品規劃到供應商管理“幾乎所有造車流程”、“可以做2000萬元以上的車,可以做出5萬元以下的車”,在聞偉的介紹中,這支僅100人的外來團隊似乎無所不能,個個都是以一當十的全能标兵。
不僅如此,該團隊可以将造車周期縮短到跨國和國内大廠的一半。聞偉表示,第一款車失敗了也沒有關系,3個月還可以再造一款。
對于聞偉的介紹,有分析師認為,業内從未聽過有這麼頂尖的團隊。也有業内人士評論道“這樣的精英團隊為何會甘于屈居團車網的麾下?”撇開團隊來曆不談,團車的100人研發團隊在這個競争日益激烈的新造車領域也顯得相形見绌。小米在造車之初就已經招募了500人的團隊,而從小米招聘造車團隊的苛刻條件推測,這500人的團隊均是相關領域的精英。
另外,小鵬汽車初創時員工僅百人,不過當時并未建造出量産車型。如今小鵬汽車員勞工數近8千名員工,研發人員就占其一半。蔚來汽車員工為9000多人,理想汽車員工最少,但也有4000餘人。而同為新手的牛創自遊家下場造車前就籌劃了4年之久,且創業初期團隊就已達千餘人。
除了充滿“神秘色彩”的創業團隊,聞偉對于資金的闡述也不禁令人起疑。
據聞偉介紹,現在資金沒有眉目,但興趣方不少,團隊可以将研發成本壓縮到極低。“牛創拿到5億美元,我們可能是他的1/10。”這也就意味着團車隻能融到5千萬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企查查股權穿透顯示,聞偉擁有團車66%的股權,是控股股東,唯一投資機構普華資本擁有其2.7%的股權,縱觀團車這家公司,背後已經沒有任何“資本巨鳄”的身影。
資金沒有到位,尚處于PPT階段的團車,能否憑借此次造車招來一批投資都是未知數。
而且如今的造車門檻已經陡然升高,未來團車遭遇的困境勢必将更加險峻。此前表示造車門檻是200億元的蔚來李斌認為這一數值需要上升到400億元,“一個企業如果沒有400億儲備資金,風險會很大。”小米雷軍在釋出會上就表示,第一年投入100億元,十年内将投入100億美元來造車。而團車現金流已不足兩億元,其自身資金對于造車來說猶如九牛一毛。
五千美元、百人外來“精英”團隊,擁有銷售背景的團車,或許正如業界猜測的那樣,團車“造車”僅負責銷售這最後一環。 無論如何,在“停工傳聞”、私有化的關鍵節點,團車入場造車是一個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