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裡的年俗年味|小年裡的“鄉愁”

“小孩小孩你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每每年關将至,這首童謠便會在家家戶戶中傳唱,孩童聽了充滿對過年熱鬧生活的向往與憧憬,老人、成人在說唱過程中過往畫面也會一一閃現。尤其是小年前後,童謠更應景,年味更濃,回憶也會更深。

非遺裡的年俗年味|小年裡的“鄉愁”

小年為何不是同一天?

小年,作為大陸傳統節日雖有着幾千年的曆史,但大陸北方與南方的小年卻不是在一天,北方的小年過的農曆臘月二十三,而南方的小年過的卻是農曆臘月二十四。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是以臘月二十四作為小年的曆史最為久遠。據傳從清朝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皇帝要在坤甯宮祀神,為節省開支,順便把竈王爺也拜了。此後王族、貝勒随之效仿,也于臘月二十三祭竈,于是出現官方和民間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現在看,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主要是大陸東北和華北地區,而南方地區多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各地小年不同日,跟大陸古時“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有關,即官府小年臘月二十三過,一般民家二十四日過。

小年的民間習俗

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家家戶戶在小年這一天就開始行動起來了。小年期間,民間會有祭竈、吃瓜糖、大掃除、貼窗花等習俗活動。

祭竈王

祭竈是一項在大陸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的神位,它負責管理各家竈火,被當作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竈王龛大都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帝賞罰。是以送竈時,人們極為重視,要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這後三樣是為竈王升天的坐騎準備的。送竈神的儀式稱為“送竈”或“辭竈”,寄托着百姓對美滿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阖家平安,吉祥如意。

非遺裡的年俗年味|小年裡的“鄉愁”

吃糖瓜

當地家家戶戶做飯的地方都有“竈王爺”的神位,祭祀時要放糖瓜。以前奶奶經常會在供奉時說:“吃點糖瓜糊嘴,要多為我們說好話,來年有飯吃”。

大掃除

每逢小年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房間庭院,撣拂塵垢蛛網,幹幹淨淨迎春節。

貼窗花

窗花多以喜鵲登梅、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和合二仙等有吉祥寓意的圖案為主題。

非遺裡的年俗年味|小年裡的“鄉愁”

吃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竈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熱乎乎的餃子,其樂融融,很有年味兒。

小年各地具有特色的“鄉愁”

到了小年,年也越來越近了,鄉情也日漸加深。小年是年的象征,也有家的味道。南方北方日期不同,全國各地關于小年的習俗有會有一些不同。

在河南,人們都會自己動手在家裡做一些火燒自己吃,還要留一個到大年初一才吃,寓意一年到頭都有吃的。

在山西呂梁,小年(臘月二十三)的這一天,除了大掃除、吃瓜糖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便是放鞭炮。放鞭炮為的是煙火氣,在以前,不是家家戶戶都能買得起鞭炮,許多人家就會燒玉米杆或者幹樹枝,為的是自家的竈王爺可以看到自家的煙火。

非遺裡的年俗年味|小年裡的“鄉愁”

在山東部分地區每年小年(臘月二十三)都要蒸粘糕、吃粘糕。粘糕是用黃米、紅棗等做成的一種甜味糕點,意在粘住竈王爺的嘴,使其向玉帝彙報工作時隻講好事。

在江蘇蘇州,每年小年(臘月二十四),做團子、送團子、吃團子是必備的一道年味。蘇州人祭竈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團子,過去叫做“廿四團”。“廿四團”用糯米粉制作,餡兒有鮮肉、豆沙、蘿蔔絲等多種。蒸制好的團子上都要點印子,有圓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差別不同的餡兒。

在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做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别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非遺裡的年俗年味|小年裡的“鄉愁”

在廣東,廣府俚語中更有“謝竈鯉魚,好噏唔噏”這句俚語,意思是斥人多口多事。而在這一天,人們能吃到油角、煎堆、蛋散、蘿蔔糕、芋頭糕、馬蹄糕!

(根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南昌新聞、河北新聞網、雨叚薦物、閩南網、搜狐、騰訊網綜合整理。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責編:吳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