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十月革命後的蘇聯紅軍,我相信沒人知道,沒人知道!在蘇俄内戰期間,紅軍最大的死敵無疑是白軍,也被稱為白衛軍,而紅軍相比,名字是相反的,其實雙方也都把對手當成敵人,紅軍和白軍都是"要麼你死,要麼我活"!

十月革命
白軍的名字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蘇聯紅軍用紅色代表,而白色是紅色的對立顔色。此外,白軍以保皇黨為基礎,而白色在沙皇時代成為王室的代表色,沙皇往往被稱為"白沙皇"。俄白軍實際上隻是一個在特殊曆史背景下産生的集中營,而不是一支真正完全獨立的軍隊。
曆史學家普遍認為,白軍沒有統一的組織,是紅軍對面的一系列軍事組織,主要由親沙皇的保皇黨人、軍國主義者和溫和的社會主義者組成。白軍的主要将領是鄧内金、戈爾察克等人,被紅軍诋毀為"白匪軍"。
戰争重演
但在紅軍和白軍激烈交鋒的時候,活躍在烏克蘭的"黑軍"加入了混戰,黑軍在哪裡殺死了"黑馬"?我相信很多人對這支所謂的黑軍不太确定,其實是馬赫諾上司的烏克蘭革命叛軍。
這種"流動"的黑軍,被布爾什維克稱為"緻力于掠奪家園,今天不想明天的流亡",許多猶太人和烏克蘭農民成為黑軍的主要組成部分。白軍當時得到了英國、美國、法國和日本的大力支援,因為他們害怕蘇聯的布爾什維克政權,他們試圖推翻蘇聯布爾什維克的統治,繼續推動白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沙皇
這些國家在西伯利亞、烏克蘭、克裡米亞和遠東地區支援白軍,甚至幫助白軍建立了傀儡政權,作為在早期戰鬥中掙紮的反蘇紅軍的基地。黑軍的突然出現,其實既不是白軍或紅軍的敵人,也不是朋友,但與布爾什維克的關系更為複雜,至少後來表面上要保持從屬關系。
1919年9月初,當俄白軍的鄧尼金部隊逼近莫斯科時,紅軍總司令托洛斯基緊急召集了黑軍增援部隊!9月25日,黑軍對烏克蘭東部的鄧内金運輸路線發動突然襲擊,兩軍在西努賈河附近展開決鬥。
戰鬥很快白熱化,黑軍司令部全體人員拿起步槍參加戰鬥,也與白軍展開了激烈的肢體戰。到第二天,黑軍終于打敗了白軍的主力部隊,大批士兵跳入河裡淹死,白軍的後勤線被黑軍切斷,而在10月,紅軍也正式發動總攻,白軍在紅軍和黑軍的聯合打擊下戰敗!
随着紅軍逐漸掌握了全局,馬赫諾與黑軍的關系開始變得危險,黑軍拒絕派紅軍政委進入該部,也不希望紅軍提供物資,他們的武器和彈藥幾乎全部來自俘虜。早在1918年7月,就發生了4萬起紅軍嘩變加入黑軍的事件,心懷不軌的紅軍咽下了氣息。
于是在徹底擊敗鄧内金的白軍進攻後,紅軍開始對付強大的黑軍,當時紅軍将軍托洛斯基派出2萬先遣部隊突襲黑軍營,但不到一天就被黑軍擊敗。
1920年7月,托洛斯基想出了另一種方法,讓紅軍自願放棄其在烏克蘭南部的陣地,将黑軍的側翼暴露給俄羅斯白軍的哥薩克騎兵,後者不得不帶着大量烏克蘭難民撤離。但結果卻讓托洛斯基大失所望,黑軍撤退後,突然殺了一把馬槍,打敗了哥薩克騎兵,俘虜了4000人。
無所事事的托洛斯基非常生氣,他不得不再次與黑軍達成協定,黑軍方面欣然同意,條件是釋放所有黑軍戰俘。1920年10月15日,紅軍與黑軍簽訂聯合條約,兄弟倆與哥薩克白軍(比三國更精彩)一起逃跑。
但兄弟倆一起打敗哥薩克白軍兩周後,1920年11月26日,黑軍主力指揮員和參謀應邀參加紅軍南方司令部的軍事會議,一到,就被逮捕,趕到行刑現場。與此同時,30萬人的紅軍在坦克、裝甲車和飛機的支援下,對馬赫諾直屬的10,000名黑人軍隊發動了重大攻勢。
列甯
這場戰鬥持續了八個月,直到第二年夏天,隻剩下1,200人的黑軍帶着77名親信越過邊境逃往羅馬尼亞,"黑軍"從此退出了曆史舞台。在沒有強勢上司人的情況下,出現了許多内部分歧,最終在戰争中也輸給了托洛茨基上司的紅軍,白軍将領被逮捕并處決,一些人逃往國外。
紅軍和白軍之間的主戰在1920年基本結束,但戰争直到1922年才完全停止。戰争的結束也導緻白軍和黑軍被曆史完全淹沒,1922年12月30日,蘇聯正式成立。
"曆史談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