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識中台與區塊鍊助力多源可信資料價值釋放

區塊鍊技術如何與物聯網等技術互相融合,進而打造“企業數字孿生”,助力工業制造業多源可信資料價值釋放。

知識中台與區塊鍊助力多源可信資料價值釋放

在新的數字化浪潮推動下,大家都在思考制造業的數字化意味着什麼?制造業的形态,尤其是中國,從工業2.0、3.0,再到4.0,是一個混合的存在。工業2.0通過流程的規範化、标準化解決了品質的問題。工業2.0的根本是流程驅動的金字塔形的管理結構;随着IT的發展,資訊化和自動化開始在制造業企業裡面占據了一個主要的地位。有了資訊化以後,大家把2.0的流程固化到軟體裡,這是這個時代的主流,一個資訊化和自動化結合的企業,它是中心化的管理,是從ERP驅動到生産營運和自動化,工業3.0本質上是一個中心化的生産,解決的是規模化的問題。

現在主流的思維方式是怎麼去中心化營運。這個裡面的核心是資料,怎麼樣通過資料和場景推動價值的産生,怎麼樣把生産變得更靈活,把生産變得更加扁平化。

我每年會參加很多數字化企業大賽評審,觀察到一個現象,許多企業大量購買軟體,買完軟體以後,發現資料孤島越來越多,主資料的管理成為了一個複雜的問題。軟體架構越來越複雜,為了上層的應用,企業在軟體體系裡加很多附加的東西,這樣它的可擴充性變得越來越差。很多企業講,我花了很多錢,買了很多軟體,但總覺得我的數字化還沒做好,到底是什麼原因?

我認為,企業根據軟體提供的體系,對組織做适當地修改,最後讓公司的營運去适應這些标準的軟體,能夠達到比較好的資訊化。但是,不能“削足适履”地讓組織去适應軟體,真正的數字化要打破現在這種金字塔結構,讓資料真正流通,讓價值在特定的場景中産生,讓軟體為組織服務。這背後有幾個含義。

首先,軟體結構要扁平化才能讓場景或者說讓價值來驅動營運。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根據自己的場景來定制軟體,讓營運模式決定要用什麼軟體,而不是由軟體決定營運模式。更深層的原因,是組織和人才的變化。傳統企業要做金字塔結構的原因是,隻要流程固化在軟體裡面,任何人隻需要堅決地去執行這些流程就能保證品質和生産。在中國,軟體人才的能力越來越強,企業對固化軟體的依賴逐漸減少。組織結構和軟體架構相對應,背後的推動力量是整個社會人才結構的改變。人才在往扁平化的結構去發展,軟體架構必然會往扁平化的方向發展。

此外,在傳統金字塔結構的IT系統中,ERP會要求把企業的關鍵資料接到主資料中,然後做各種數字化場景。這種以傳統的以主資料為核心的資訊系統,就類似于鐵路,但鐵路的營運高度依賴排程。按照鐵路的時刻表執行,隻是從一個樞紐到另外一個的樞紐。但是要做到“村村通”,光靠鐵路的交通系統是不完善的。

未來的數字化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資料通道,它應該包括每個系統,并且覆寫每一個業務場景的“最後一公裡”。這些資料通道怎麼建?區塊鍊作為一個可信的、分布式的、可流通的資料技術手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管道。

當然,企業數字化光靠區塊鍊肯定是不夠的。企業數字化要建立“資料中台”,讓企業裡的各種資料,從産生端就順暢地連接配接起來,這是西門子做企業數字化解決方案主推的一個概念。通過語義化的資料中台,把企業裡不同的資料源連接配接起來。資料中台背後可能是一個聯邦,是各種各樣的資料連接配接的聯邦,區塊鍊作為這個聯邦的基礎設施之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可信資料保障手段。

舉個例子,我們在西門子成都數字化工廠正在做一件事情,利用西門子能源管理、工業邊緣計算等技術,精準計算與追蹤S7-1500C PLC産品在工廠内包括直接排放,能源間接排放在内的覆寫核心生産制造過程的碳排放資料;同時,通過區塊鍊技術,産品相關原材料的供應商都能将其原材料的碳排放資料連同相關證明可靠共享,并避免資料被篡改。方案能夠實作産品碳足迹的透明化不僅覆寫廠内的生産制造過程的不同階段,也貫穿整個供應鍊。這是我們在碳中和領域做的第一步嘗試。接下來,我們将從單個産品放大到企業,一個企業的碳排放、碳名額又牽涉到整個産業鍊,怎麼在整個産業鍊所有的環節裡,把碳足迹計算清楚,并且公布出去,這就需要區塊鍊這樣一個公開、不可篡改、可信的技術,來實作對碳足迹的全程追蹤。區塊鍊在整個網絡體系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讓資料可以互信互通的流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