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知识中台与区块链助力多源可信数据价值释放

区块链技术如何与物联网等技术相互融合,从而打造“企业数字孪生”,助力工业制造业多源可信数据价值释放。

知识中台与区块链助力多源可信数据价值释放

在新的数字化浪潮推动下,大家都在思考制造业的数字化意味着什么?制造业的形态,尤其是中国,从工业2.0、3.0,再到4.0,是一个混合的存在。工业2.0通过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解决了质量的问题。工业2.0的根本是流程驱动的金字塔形的管理结构;随着IT的发展,信息化和自动化开始在制造业企业里面占据了一个主要的地位。有了信息化以后,大家把2.0的流程固化到软件里,这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一个信息化和自动化结合的企业,它是中心化的管理,是从ERP驱动到生产运营和自动化,工业3.0本质上是一个中心化的生产,解决的是规模化的问题。

现在主流的思维方式是怎么去中心化运营。这个里面的核心是数据,怎么样通过数据和场景推动价值的产生,怎么样把生产变得更灵活,把生产变得更加扁平化。

我每年会参加很多数字化企业大赛评审,观察到一个现象,许多企业大量购买软件,买完软件以后,发现数据孤岛越来越多,主数据的管理成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软件架构越来越复杂,为了上层的应用,企业在软件体系里加很多附加的东西,这样它的可扩展性变得越来越差。很多企业讲,我花了很多钱,买了很多软件,但总觉得我的数字化还没做好,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认为,企业根据软件提供的体系,对组织做适当地修改,最后让公司的运营去适应这些标准的软件,能够达到比较好的信息化。但是,不能“削足适履”地让组织去适应软件,真正的数字化要打破现在这种金字塔结构,让数据真正流通,让价值在特定的场景中产生,让软件为组织服务。这背后有几个含义。

首先,软件结构要扁平化才能让场景或者说让价值来驱动运营。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场景来定制软件,让运营模式决定要用什么软件,而不是由软件决定运营模式。更深层的原因,是组织和人才的变化。传统企业要做金字塔结构的原因是,只要流程固化在软件里面,任何人只需要坚决地去执行这些流程就能保证质量和生产。在中国,软件人才的能力越来越强,企业对固化软件的依赖逐渐减少。组织结构和软件架构相对应,背后的推动力量是整个社会人才结构的改变。人才在往扁平化的结构去发展,软件架构必然会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在传统金字塔结构的IT系统中,ERP会要求把企业的关键数据接到主数据中,然后做各种数字化场景。这种以传统的以主数据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就类似于铁路,但铁路的运营高度依赖调度。按照铁路的时刻表执行,只是从一个枢纽到另外一个的枢纽。但是要做到“村村通”,光靠铁路的交通系统是不完善的。

未来的数字化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数据通道,它应该包括每个系统,并且覆盖每一个业务场景的“最后一公里”。这些数据通道怎么建?区块链作为一个可信的、分布式的、可流通的数据技术手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渠道。

当然,企业数字化光靠区块链肯定是不够的。企业数字化要建立“数据中台”,让企业里的各种数据,从产生端就顺畅地连接起来,这是西门子做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主推的一个概念。通过语义化的数据中台,把企业里不同的数据源连接起来。数据中台背后可能是一个联邦,是各种各样的数据连接的联邦,区块链作为这个联邦的基础设施之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信数据保障手段。

举个例子,我们在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正在做一件事情,利用西门子能源管理、工业边缘计算等技术,精准计算与追踪S7-1500C PLC产品在工厂内包括直接排放,能源间接排放在内的覆盖核心生产制造过程的碳排放数据;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产品相关原材料的供应商都能将其原材料的碳排放数据连同相关证明可靠共享,并避免数据被篡改。方案能够实现产品碳足迹的透明化不仅覆盖厂内的生产制造过程的不同阶段,也贯穿整个供应链。这是我们在碳中和领域做的第一步尝试。接下来,我们将从单个产品放大到企业,一个企业的碳排放、碳指标又牵涉到整个产业链,怎么在整个产业链所有的环节里,把碳足迹计算清楚,并且公布出去,这就需要区块链这样一个公开、不可篡改、可信的技术,来实现对碳足迹的全程追踪。区块链在整个网络体系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数据可以互信互通的流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