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年
農曆臘月廿三,北方的人們稱這一天為“小年”。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打掃屋子、備年貨……過年的氣息也越來越濃厚。
二十三,糖瓜粘(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雞(殺竈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小年是春節的彩排,也寄托着中國人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關于小年,你知道多少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圖檔來源于網絡
小年究竟是哪一天?
其實,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在大陸北方地區,小年是臘月廿三,部分南方地區小年則是臘月廿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
小年有哪些習俗?
祭竈王
“二十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竈,院内立杆,懸桂天燈。”這是《帝京歲時紀勝》的記載。竈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這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竈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彙報,再将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竈王爺之手。
祭竈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竈時,祭竈人跪在竈王爺像前,焚燒香表後,斟酒叩頭。祭竈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竈糖和火燒等祭竈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豆腐湯。
剪窗花
剪窗花、貼窗花也是小年較盛行的民俗活動。内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和合二仙等等。
貼春聯
在很多地方,小年就開始貼春聯,還有的人家習慣請來有書法造詣的人來寫春聯,即便是最最普通的紅紙黑墨,也年味兒十足。
掃塵土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過了二十三,離春節隻剩六七天了。民間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家家戶戶要徹底打掃室内,俗稱掃塵土。
民俗專家介紹,北方稱“掃塵”,南方叫“撣塵”,都是意在清除所有污濁,将不順、不快一并清掃幹淨,掃地出門,以一番新的氣象迎接新年的到來。
過小年吃什麼?
1
吃麻糖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是給竈王爺的,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孩子們小年必吃的零食。糖瓜粘性很大,長條型的糖棍被稱為“關東糖”,扁圓型的則被叫做“糖瓜”。冬天天氣嚴寒,糖瓜會凝固得比較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别有風味。
2
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竈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熱乎乎的餃子,其樂融融,很有年味兒。
3
年糕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着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一年比一年高。
4
炒玉米
東南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将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5
年粽
廣西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的粽子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後,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實際上,民間小年時間、過法千差萬别,上面這些也隻是比較平常的例子。盡管不同地域時間上有些許差異,小年一到,春節就進入倒計時了,這天以後,人們正式開啟“過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