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别急,還有3個變量

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别急,還有3個變量

比亞迪公布了自己的新能源車調價計劃和數字之後,中國市場裡玩電動車的企業們,基本上都顫抖了一下。畢竟,這是唯一一家從原材料開采到提取,再到先進技術開發與制造全體系鍊的汽車企業,而且,在轉型過程中,比亞迪也是第一個完成新能源銷量超越傳統技術比例的企業。

當市場标杆企業給出了新的變化之後,顯而易見的一點是,這個行業也會随之而動。而且,這一次的相關壓力中同時出現了非可預期變量,锂的相關成本大幅上漲,于是,行業的變化可能要比之前更快更大。

汽車行業有必要慌張嗎?滲透率剛剛突破20%後有可能停滞或復原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計劃有可能暫停嗎?

以當下的視角來看,其實還存在新的變量。

對行業而言,調價多少才算正常,比亞迪的調價是否算狠

實際上,在衆多車企的新能源計劃中,調價應該發生的時間點被集中在Q1結束Q2開始,3月底4月初的時間點,因為還能收獲相應的退坡前紅利。但,當下影響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除了已經提前可預知的進一步退坡30%之外,還同期發生了動力電池相應材料的成本快速上漲。

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别急,還有3個變量

當下,钴、鎳、錳、锂均在2021年發生明顯上漲,動力電池行業也在不斷調整相關政策,如去钴化來穩定成本,但不幸的是,在眼前壓力最大的上漲來自于锂。

占據動力電池成本比例約90%的正極材料,影響巨大。如今的動力電池成本上漲,在45%-50%左右,磷酸鐵锂略低/三元锂電池略高。

六氟磷酸锂的價格,目前在55萬元/噸左右,年漲幅超400%;

電池級碳酸锂價格,目前在35萬元/噸左右,仍在上漲;

氫氧化锂價格,目前在30萬元/噸左右,仍在上漲。

且,目前,原材料上漲并非隻是中國車企/動力電池産業所面對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供應鍊更新、原材料開采等需要解決的問題。

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别急,還有3個變量

衆多媒體也給出了相應的新猜測,在供需關系發生明顯變化的當下,加之全球車企都開始發力新能源汽車,很可能會進一步出現“電池荒”局面。在2021年Q4,一系列歐洲車企/政府部門,已經給到了相關預警“現有原材料供應有限制,在車企撒錢的同時,市場活躍度因供應鍊變低”。

以此來看,當下的新能源汽車調價,如果按“電池荒”的推演,實際上可能隻是開端,且尚處利好。

再看比亞迪的相關調價,以及汽車行業的相關新能源汽車調價,你我能擁有一個關于車企對消費者态度的大體判斷。

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别急,還有3個變量

比亞迪的調價範疇在1000元-7000元,在相關消息釋出之後,我們對比亞迪4S店進行了相關走訪,調價的方式整體是“熱銷車型的調價較小,基本處于1000-3000元,原本價格較低/銷量相對較低的車型,調價幅度較大”。也就是說,在比亞迪的調價邏輯中,目前是處于較合理且可控狀态,視下一步發展狀況再做進一步調整。

從目前已經釋出的車企官方消息中,除了比亞迪的直接調價外,還有3類解決方案。

1.溫柔調價模式,如不調價-原有終端優惠減少,調價-但給出相應的其他補償方案。幾何汽車屬于前者,小鵬(金融分期利率)、零跑(金融分期優惠)、歐拉等屬于後者;

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别急,還有3個變量

2.轉嫁至消費者模式,一貫以來在對待消費者态度/自我發展方面十分強硬/強勢當特斯拉,選擇即是直接漲價,讓消費者買單的邏輯,當然鑒于特斯拉的價格經常變,能留給消費者的自然是“萬一賺了呢”;

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别急,還有3個變量

3.硬抗或待定模式,一些體量較大的企業,當下大體處于此模式,如廣汽埃安的不漲價,再如南北大衆處于待定狀态,但之前給出了8600元的相關宣傳字樣。

從新能源汽車的當下狀态看,各大車企除特斯拉之外,基本均在合理對消費者市場進行操作。在進一步等待下一步的市場整體變化。

3個變量,存在于哪?

下一步的市場整體變化,可能來自于哪兒?

首當其沖的,還是汽車企業自身。包括電池技術、制造、營銷态度等,以前者的可執行難度最高,後兩者的落地能力較好。電池技術,對各大車企而言目前均處在高難度,但很多前瞻性布局其實是已經收獲了利好。如,特斯拉的4680電池今年開始大規模量産,對原材料的使用率更高,分攤成本;比如大衆的标準化電芯,雖不能在今年落地,但随着後續完成規模化,也能實作進一步分攤成本。但除此之外,當下眼前可見的其他解決方案,對于汽車企業/動力電池廠來說,都不多。

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别急,還有3個變量

制造與營銷态度方面,主要的落點在于車企對市場佔有率/自身利潤多少的權衡。如,是否放棄部分自身利潤,保持價格,或者砍掉部分非必要配置,來維持價格,或者在制造技術上進一步創新,例如特斯拉的一體式車身,來降低基礎成本。

第二個變量,關于政策調控。

比亞迪扛不住電池漲價,汽車業慌了?别急,還有3個變量

鑒于汽車的高政策依賴度,大陸當下的主線是“碳達峰”“碳中和”,也随之“路線2.0”等不斷落地。可以預見的一點是,汽車産業作為碳中和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十分重要的調節作用。當下,國補退坡屬于行業可預見的合理範疇,原材料上漲尚處于待進一步發展觀察的範疇,如真正開始如“晶片荒”一般的局面,相關的介入預計會快速達成。

但,對于汽車企業而言,不應對外力有過多的依賴,還要看後續的市場狀态。

第三個變量,全球相關技術的新突破。

與傳統燃油汽車之間的邏輯鍊條不同,新能源汽車因為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合物、金屬元素等,并不明确形成如“石油-内燃機”般的絕對單一供需關系。鎂的供應,全球主要依賴中國,稀土的開采與加工亦如此。新能源汽車産業中,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同時掌握對基礎材料的控制權,并以此形成對外限制。

也因為如此,全球當下在不斷對元素的開采與利用做出技術創新,且創新速度較傳統工業時代更快。除了新的資源勘探之外,全球有衆多初創公司在嘗試新的原材料開采模式,如從河水中提取锂元素等。

再如,目前全球的汽車巨頭中,戴姆勒、BMW已經開始不斷執行可循環/可回收理念,這同樣進一步讓企業擁有生命力與抗風險能力。

寫在最後:

盡管擁有着一系列變量,但實際上車企所面臨的壓力還是巨大的。從悲觀的一面看,這會讓消費者在一定時期内的購買成本有所上漲,甚至還可能發生車企為了追求利潤,通過較大減配降低使用者體驗,甚至其他。

而從好的一方面看,更大的壓力之下,會進一步完成對市場的洗牌,讓先進企業/優秀企業繼續存活,并完成更充分競争。而原本存在于市場中的低質企業,則會在新一輪壓力中,盡可能的被清除。

市場永遠在變化,這是一貫鐵律,2022年的新能源汽車是否該被悲觀看待?當下,大可不必。因為從中長期來看,先進技術對傳統技術的疊代更替,是必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