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談國小英語課堂教學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摘 要】一支高素質的國小英語教師隊伍是教好國小英語的重要條件,因為他們所帶來的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堂教學是維系國小英語成功的樞紐,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決定着整個英語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國小 英語 課堂教學

  

  一支高素質的國小英語教師隊伍是教好國小英語的重要條件,因為他們所帶來的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堂教學是維系國小英語成功的樞紐,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決定着整個英語教學的效果.目前國小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不能過分利用物質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然,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英語課程标準》向廣大教師所提出的一個要求,這個要求的重要程度也不容忽視.利用物質刺激激發學生興趣也不失為一種手段,但是,如果激勵手段僅局限于這堂課獎桔子,下堂課獎汽球,再下次獎橡皮等等,學生對英語課肯定是盼之又盼,得獎品成了學生學英語的目标.其實,對于初學英語的國小生,其分析能力還比較薄弱,教師過頻的獎物方法容易使學生養成追求物質的不健康心理.而且,借班上課的教師以物激趣的方法,還會給原任老師帶來諸多不利.

  對策:真正了解“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内涵,琢磨教法,使學生體會和享受精神上學英語所帶來的快樂,發自内心的成功與快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國小生的啟蒙英語老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培養學生的興趣,這個興趣應該是具有持久性的、積極向上的特點的.而物質刺激所産生的興趣隻是短暫的,比較低級的.是以,老師應該從國小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出發,精心設計教法,把英語課與活動課相融合,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樂學英語.同時,教師可根據國小生好勝心強的特點,開展适當的競争性遊戲,通過小組競賽的形式,采取加減分數、搶得紅五星等多種方法,使學生在競争活動中獲得成功所帶來的滿足感、成就感.

  二、不要過于追求英語課堂華麗的表象,忽視了英語課堂的本質——讓學生得到發展

  豐富多彩的活動隻是圍繞着教材轉.的确,如今的很多國小英語課堂,尤其是公開課,很是豐富多彩,花樣兒特多,多媒體也不再是“皇家”的特權,頻頻搬進課堂,顯示了教師一定的設計水準和教學水準.但是,一堂課後,聽者總無法産生品茶之後所有的淡中有香的滋味,倒是想說:真累,總算完了.我想說,教師費盡心機,設計如此多的活動是否值得?一堂同樣适用于一年級小朋友的英語課設計是否對教材定位合理?

  對策:活動固然重要,但不要被教材所束縛,讓學生盡玩些變形不離本的遊戲.教師可否變通一下教材,把教材定位得稍高些.記得有專家這樣說:“教師要求學生10分,學生可能掌握7分;教師要求學生掌握7分,學生可能掌握5分”.我們的學生具有無窮的潛力,教師的責任就是要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得到盡可能大的發展.《英語課程标準》指出,“用教材教學生,而不是教教材”.這就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正确把握教材的要求,教師不能被困在教材這個牢籠裡,而應适當拓寬.新的英語課程标準整體設計分級目标,這就給教師們提供了選擇教材、駕馭教材的機遇,我們就要抓住這份機遇. 三、重交流,不要讓對答如流的英語對話一直處于無資訊傳遞的假交際上

  英語課上,教師指着手上的書問:“What’s this?”學生齊聲回答:“It’s a book.”教師表示贊許之後,又指着遠處的門問:“What’s that?”小手争先恐後地舉起來了.這是複習環節的一個片斷.這樣的現象在國小英語課堂上已是不足為奇.二組對話有個明顯的共同點:沒有資訊差,明知故問,屬于假交際,對學生大腦的刺激不但起不了什麼作用,反而會限制思維的發展.

  對策:《英語課程标準》要求教師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換句話說,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思維.會思維才會發展得更快更好.意大利著名導演——羅思特·馬西裡尼曾說過一句非常精辟的話,“再沒有比思考更快樂的事”,也就是說,我們要讓小孩在英語課中感到快樂,讓他們感覺到思考的快樂,那麼,這種快樂将會深層而持久.學生在思考中同時還能感受到自我的價值,“我學會思考了,我學會學習了.”

  不要對明知故問感興趣,無論是什麼内容,教師都要記得:給學生制造一定的資訊差.那樣編出的對話才會更真實、更有意義.比如:教學“How many”句型,教師在發問時就可讓學生快速浏覽一遍事物後消失,讓學生以猜的形式給出不同答案,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不斷閃現跳動的火花,學生才會得以一定程度的發展.

  四、要面向全體,不管是多是少,有人舉手就好——不注重學生的參與面和和參與實效性

  國小英語開設的校際間的條件有所差異,主要表現為班額的大小.小班化英語教學為先進的有能力的學校所看好.但對大多數學校來說,大班額還是個比較現實的特點.而一個專職的國小英語教師要負責的有近二百個學生,甚至更多.在英語課堂上,一方面教師感到力不從心;另一方面兩極分化已有所展現.對此,教師采取的态度是:不管是多是少,是壞是好,有人舉手就是好.這種不積極的态度将導緻兩極分化更加明顯,這樣就有悖于英語課程标準所提出的要求.

  對策:《英語課程标準》提出教師要具備的第一個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别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讓每個學生得到發展.作為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觀念,關心愛護所教的每個學生,尤其關注後進生,不管是什麼類型的課,教師應默默地承諾,讓每個學生得到均等的機會,讓他們不斷地發展.

  五、豐富的活動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中介

  國小英語教學内容更多的是以日常交流語言為主,帶有很強的情境性.而孩子注意力的穩定性較差,這就要求我們将枯燥的教學内容還原為實際生活,将課堂教學活化為交流情境.而豐富多彩的活動正是英語教學的情境化中介,是優化英語課堂的關鍵,是教師了解實際的政策,更是教與學的中介.教師應真正樹立為學生服務的觀念,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和認識發展規律,精心設計課堂的每一個環節,采取種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做學生學習與活動的參謀者,引導者群組織者,對學生的差異要心中有數,對出現的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使他們能夠在學習中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才會有利于全面發展,使他們喜歡英語,喜歡上英語課.

  六、積極的評價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内驅.

  教育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不斷發展的活動過程,需要根據情況變化及時做出判斷和決定,由此産生相應的教育評價.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作課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帶來的愉快是一股強大的情感力量,兒童想當一名好學生的願望就是依靠這個力量.”每個兒童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哪怕隻是一次微笑.這就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形成性評價,注意發現每個學生學習的潛能,讓他們自主地參與活動,完成學習.

  我堅信:隻要人人都對國小英語課堂教學充滿希望,積極求索,認真反思,國小英語課堂教學必将綻放出絢麗多彩的花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