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南希
為什麼試圖改變,但從來沒有真正變得更好?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很多人都在努力改變自己,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但生活并不順利。
是以,想問,生活隻是艱難,還遠遠不夠嗎?
有的人每天打卡來學習英語,從不打斷;有些人在連續的考試中,考試後在朋友圈曬出證書,證書堆滿了撲克牌,涉及的領域很廣,看來是自己全能的寶貝,一切都應該有點;
有的媽媽們正在學習各種育兒知識,朋友圈裡充滿了講座和課程資訊,精力充沛;
有些人對自己的體重不滿意,堅持每天鍛煉;
有的人學中醫養生,讀佛書,不停地走向自學之路;
......
這聽起來像是一件積極,正确的事情,試圖變得更好,身體更健康。
但是,如果你走近這些人的生活,你會發現,其實他們還是對自己的生活條件不滿意,還是不開心,内心還是很焦慮,生活依然是"雞毛之地"。
打拳的年輕人把他們的日常任務變成紙質清單,一個項目勾選消除,看起來充實而向上。
不過,我聽過很多拳打青春自己嘔吐,隻要一次沒有按照計劃把紙叉子淘汰一天的任務,他們就會被焦慮所占據,充滿内疚,過得不好一天。
而很多勤奮育兒知識的母親,面對孩子在學習上的耽誤,或者無法控制内心的力量,不禁生氣,而經過長時間的艱難冷靜下來,親子關系越來越僵化。
有一些學過中醫和佛教的人,本來是為了獲得内心的平靜,經過親密的交談後會發現,他們離婚後的關系令人失望,逐漸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系,想用内在的豐富來填補外在的不足。
但随着他們越來越接近自己的内心,他們擁有的朋友就越少,他們就越極端和咄咄逼人。
這讓人不禁要問,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這些看似正确的事情不能把人們帶到正确的方向呢?
為了弄清楚這一點,我們可能首先需要探索是什麼驅使許多人做出改變。
對許多人來說,改變的動力和動力在于一種内在的信念,即我是一個壞人。
是以,他們改變自己的努力把自己卷入了一個黑色的漩渦:
很多人依靠不停地做一些事情來驅散焦慮,但結果是焦慮更多;
意識到自己在婚姻中容易受苦,導緻丈夫讨厭,是以盡量提升外表的吸引力,但丈夫還是經常忽視自己,是以他們的匮乏感絲毫沒有減少;
因為情緒問題處理不好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其實這一點,育兒知識也無濟于事;
感到孤獨,想在尋求幸福的途中充實自己,但越來越孤獨,沒有一個自給自足的内在系統,無法彌補的缺點。
事實上,所有這一切的結果是,許多人忽視了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在盡力而為,本質上是在尋求關系聯系。
不斷學習就是能夠變好,得到别人的愛和認可,進而摒棄自卑感,這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改善他們的關系;
學習育兒知識,想做一個好媽媽,本質也在追求更好的親子關系;
注意人的外表和體型,很多人都希望戀人的眼睛一直卡在自己的身體裡,能保持良好的親密關系;
許多以自我修養的方式尋求内在滿足的人是那些想要解決因缺乏人際關系而造成的孤獨感的人,并且渴望以一種不斷向内探索的方式補償外部世界無法獲得的關系。
許多人強迫自己改變,希望在一段關系中得到更多的愛。
但這不禁陷入了一個悖論:戀愛關系中沒有人被愛過,怎麼能改變呢?
人不會改變,除非他們被愛照亮
一位輔導員說過這樣一句有意義的話:人們不會改變,除非他們感到被愛。
想想電視劇《小小喜》中那個沒有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姬陽陽。
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就缺乏父母的照顧和陪伴,他無疑是感情缺失的。是以,他内心的冷漠、古怪的性格,也會奮力破滅難,叛逆,不接受紀律,結果不好。
幸運的是,他的父母在他青春期回到了他身邊。
好在是一對功能性的父母,會盡量接近他,了解他,盡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他父親的賽季勝利,為了能夠接近他,努力成為他的朋友,學習和探索他的興趣,很好地表達了父親的愛和寬容。
漸漸地,姬陽陽的心融化了,終于,他變成了一個懂得關心别人的溫暖而有愛心的孩子。
他所有的堅硬和冷漠都逐漸瓦解,外在的表現也逐漸與過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尤其是母親劉靜患乳腺癌後,他變得有責任心、有責任心、有力量、有愛心,仿佛突然變成了一個成年人。
可以說,姬陽陽不會改變,如果他不再被父母所愛。
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再次成為孩子并回到父母身邊呢?還是我們沒有那麼幸運,有這樣一個功能正常的父母?
電影《心理捕手》也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答案。
數學天才少年威爾過着抑郁的悲慘生活。有一次,在暴露了他的數學天賦之後,他有機會去看心理醫生。
但他嚴重封閉自己,拒絕暴露自己,甚至攻擊精神科醫生。
雖然精神科醫生會非常真實地表達他的憤怒,但他不會像其他人一樣被抛棄。
對威爾來說,他與心理學家的聯系是一種"不重複地重新出現"的模式——他過去對待他人和與他人建立關系的方式的重演,但精神科醫生并沒有重複他被抛棄的創傷。
他最終在與心理學家的了解和支援的關系中融化了他通常的防禦,攻擊和自嘲。
當他終于信任到一段良好的關系時,他終于打開了自己的潛力,長出了可以高飛的翅膀。
是以,不難看出,人際關系就是一切,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關于人際關系的。
我們尋求的自我價值感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必須是一段關系中的價值感。
如果威爾沒有足夠幸運地在成年後遇到一個男人,并在那個人的眼睛裡看到自己,他就不會改變。
因為隻有那些被充分看到、肯定和回應的人,才會形成一種凝聚的自我意識。
"自我感覺"是自我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需要明确的是,有自我感覺的人非常清楚自己是誰,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無論别人如何評價自己,外在環境如何變化,情況如何,都不會影響自己的感覺和信任。
他們相信自己是好的和有價值的。是以他們認為走得更高,實作更高的目标是自然而然的。
是以,他們的努力是自發的,因為生活應該是這樣的,積極的是生活本身,他們的内心會有源源不斷的力量,從生命的内在流淌。
但作為成年人,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運氣,我們仍然有機會回去,回到這段關系中,再次長大。
更改在不允許時發生
如果我們生命中有愛我們的人,他就會内化到我們的内在對象中。
考慮到這個人,我們可以穩定下來,就像在動蕩的世界裡有一個錨,錨定着自己。如果缺失,很難找到"自我談判"的感覺。
但自我意識不凝聚的人是不一樣的,他們需要很多的自我鞭打和毆打,這種"勤勞的和尚"的模式,是很多人努力工作的一種方式。他們生來就帶着不完美的影子,不斷追逐自己,渴望獲得别人的認可。
沒有自我談判的感覺,就很難與自己和世界建立良好的關系,但要通過與書籍建立關系,與某種外部行為以及以特定的方式建立關系來防止對自己感到難過。
這種不好的感覺往往伴随着一個人,正如吳志宏老師所說:不愛照亮生活,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恥辱。很多人都在試圖做出改變來對抗這種恥辱。然而,由羞恥感驅動的改變往往是徒勞的。
因為人們不會改變,除非他們被允許改變。
一位朋友說,幾年前她一直處于嚴重的焦慮之中,工作,創業和學習,讓自己陷入困境。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咨詢,現在她"不求進步"很多。
她學習和工作的動力逐漸下降,很多時候,她可以花很多時間在晚上追逐戲劇或茫然,但她覺得這樣的時間也很不錯,一個人留下來,什麼都不做,也感到很滿足,很開心。
她也滿足于這種"不求進"的自己,她可以接受自己有"學習無聊",不是像别人給自己設定那麼多的外在标準和目标,而是要找到自己的,并有力量按照自己的節奏前進。
她發現自己能夠在一個穩定的狀态下發展自己,真正的變化發生了。
另一個朋友的改變不小。早年,她非常自我要求,用腳趾去聯系不上一個層次的朋友,為此她做了很多改進,但她不斷被拒絕,不了解和冷落。
但當她回到自己的圈子裡時,她發現有一種真正的關心,見到了自己的朋友,這樣的關系是滋養的、安全的、真誠的、有價值的。
在擁抱真實的自我後,她找到了寶貴的成長資源和支援系統,并進一步獲得了認可和支援,并且能夠變得更加接受自己。
音樂中沒有這樣的聲音,叢林中沒有同樣高度的樹木,是以即使我們不為生命中同樣的榮耀付出代價,每個人都是我們自己王國的國王。
每個人都需要明白,他們是有才華的,天生就有光明。做你自己,無論是好自己還是"壞"自我,都可以被允許和接受。
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獨特而有價值的,你已經很優秀了。
當你允許自己無條件地愛自己并做你自己時,改變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所有那些試圖改變的人都需要明白這一點:不是因為我不好,我需要嘗試改變自己。正是因為我足夠優秀,我才配得上世界上最好的。
本文首次公開發表于no。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嚴禁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