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墉曾做過一件“提不起來”的事,讓人覺得那不是他幹的

曾經有一部電視劇叫做《宰相劉羅鍋》,主要講述了忠臣劉墉與貪官和珅鬥智的故事,劇中的劉羅鍋就是劉墉,他正直、勤勉的正面形象,一直很深入人心。可是,在真正的曆史上,劉墉可并非如此完美,他所做的一些事,甚至讓人不敢相信是他幹的。曆史的真相是什麼樣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劉墉曾做過一件“提不起來”的事,讓人覺得那不是他幹的
劉墉曾做過一件“提不起來”的事,讓人覺得那不是他幹的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在我們的印象中,清官名臣的形象就應該是鐵面無私,對于朝廷的佞臣與貪官,都是一副冷峻的面孔,并堅決與其進行鬥争。可是事情總會有兩面性,正所謂人無完人,清官名臣有時也會犯錯誤。

北宋時期的寇準,被後世稱為名相,他的一生作為對于北宋有着卓越的貢獻。可是這位“寇老西”卻因為被貶官削爵,難以忍受在野為官的辛苦,居然在小人的勸說之下,給宋真宗獻上所謂代表“祥瑞”的天書,谄媚皇帝以求回朝複職。這件事過後,滿朝文武對寇準的印象大打折扣,寇準也是以事毀了自己清名而後悔了一輩子。

劉墉曾做過一件“提不起來”的事,讓人覺得那不是他幹的

清乾隆時期,劉墉堪稱一代名臣,他是大學士劉統勳長子,于乾隆十六年中進士,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甯府知府、内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要職。

劉墉曾做過一件“提不起來”的事,讓人覺得那不是他幹的

劉墉被人戲稱為劉羅鍋,其實這都是誤傳,古代王朝招募官員時,都要“以貌取人”,以至于不失朝廷臉面,他之是以會稱其為羅鍋,就是因為劉墉個頭較高,為了不讓雍正仰視自己,這才經常彎着腰伺候皇帝,自此,雍正才戲稱其為“羅鍋”。

别看劉墉被雍正調笑,可是他文采飛揚無人能比,書法造詣極高,被人稱為“濃墨宰相”。他終其一生都奉公守法,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從不巧取豪奪百姓一絲一毫,被天下人稱贊不已。不過,接下來小編要說的事兒,可能就會讓您對劉墉有些看法了。

劉墉曾做過一件“提不起來”的事,讓人覺得那不是他幹的

清雍乾時期,統治者大興文字獄,不少文人墨客都因為文中有“反清”思想,而受到極為嚴酷的懲罰,這使得當時的士子們每日膽戰心驚,生怕罪名落在自己頭上。

乾隆二十六年,劉墉擔任江蘇學政,在自己的轄區内,有一個叫閻大镛的人,帶頭發起抗糧運動,在官府門前鬧事。劉墉便帶人去閻大镛家搜查,結果還真的發現了“反清”的詩稿,在上報乾隆帝後,閻大镛被判斬首示衆。

十六年後,因民間糾紛,有人舉報徐家祖上徐述夔著作中有悖逆之言,劉墉帶人搜查,果然搜出徐述夔所著《一柱樓詩集》,其中有“明朝朝振翮,一舉去清都。”的詩句,被認為是大逆不道,有反清複明之嫌疑,故此,徐家上下都被牽連,連死人都被挖出來鞭屍。此事過後,乾隆帝對劉墉大加贊賞,将其調任回京,任三通館總裁等要職。

劉墉曾做過一件“提不起來”的事,讓人覺得那不是他幹的

小編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都對劉墉扼腕歎息,覺得這樣一位大清官居然也有如此龌龊之事,真是不忍直視。可是當我們坐下來仔細想一想後,我們總是能發現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并不是所謂清官名臣能左右的。

封建王朝的君主制度向來森嚴,其中的一些君臣“潛規則”也在不斷上演,所謂“泥沙俱下,安有完卵?”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清官想要為天下謀取更大的利益,必須還要承認君臣之間的“潛規則”,才能一展拳腳施展抱負,想來這就是封建王朝的一種悲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