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之後,一直到抗日戰争初期,對中國影響比較大的兩件事,其中一件就是溥儀到滿洲國執政,作為中國的末代皇帝,複國自然是其畢生的志願,但是借助日本人之手,先不說成功的幾率有多大,他到底有幾分是自願,幾分是被脅迫呢?
普羅大衆的認知中,溥儀是被日本關東軍的特務,挾持到長春擔任滿洲皇帝的。真相真是如此嗎?就這麼簡單嗎?
以前我們介紹到,九一八事變絕對不是一件偶然事件。在事件發生半年之前,溥儀在天津靜園,至少有四次得知,日本将會用武力占領東三省的事實。

1931年2月21日。日本國會議員,高山山本,就來找溥儀商談,調查農墾和亞細亞洲教會的問題。農墾調查其實就是特務偵查活動,讓溥儀擔任亞細亞洲教會盟主,其實就是傀儡政權執政者演習。
1931年7月23日,溥傑從日本回國,帶回來一個消息:日本對張學良的統治不滿,或許在中國滿洲地區采取行動,擁立溥儀為掌權者。
1937年7月29日,一個日本代表,送給溥儀一個扇面,上面寫着“天莫空勾踐,時非無範蠡。”,暗示溥儀忍辱負重,卧薪嘗膽,必定有後報。
1931年8月,溥儀派人到東京打聽消息,基本确定,以前的種種猜測。
從種種迹象表明,溥儀對于九一八事變有所預知,而且态度比較積極。
九一八事變之後,他就派劉骧業秘密前往東北,會見了内田康哉和本莊繁進行摸底。與此同時,派佟濟煦主動聯系東北地區的滿清遺老,派商衍瀛遊說東北的一些将領。
10月11日,溥儀派出自己的老師——遠山猛雄,帶着禦筆黃絹,趕赴日本,與日本陸相南次郎,黑龍會首領頭山滿,請求他們協助,完成複辟大清的偉業。
但是何時出關,溥儀的内部老陳,發生了分歧!
陳寶琛認為,借助日本的力量,複辟大清,根本不可信!認為溥儀出關的時機未到,仍需繼續觀察。
鄭孝胥認為,想要複辟大清,必須借助外吏,事變之後,日本人一定會請溥儀出關到東北主政,複辟大業就可以實作了。
其實這個時候,日本人想要拉攏溥儀,蔣介石也在争奪他。
1931年9月30日,溥儀在海光寺見了兩個人,一個是闆垣征四郎的代表上角利一,一個是東北軍張作相的代表羅振玉,會面之後,溥儀就已經開始傾向,借助日軍的勢力,在滿族發祥之地,邁出複辟大業的第一步。
1931年11月2日,土肥原賢二,來到靜園,面見溥儀。
有一個小重點,我們提前說明一下,雖然溥儀想借助日本的勢力,複建大清帝國,但是他不是想去當傀儡。
為了讓溥儀上鈎,土肥原賢二開始施展騙術,告訴溥儀:關東軍對滿洲,絕無占領的野心,而是誠心誠意的想幫助滿洲人民,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新國家。
溥儀問道: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土肥原:是一個獨立的,由宣統皇帝完全做主的國家。
溥儀:是共和,還是帝制?
土肥原賢二繼續強調,是宣統皇帝一人做主的帝制。
在這樣的甜言蜜語之下,溥儀上當了,決定出關。
在這個時間段内,蔣介石也曾派人找到溥儀,隻要溥儀不去東北或者到日本定居,可以恢複清室優待條件,溥儀可以随意在南京或者北平居住。然而,這種條件,對溥儀根本沒有誘惑力,被當場拒絕。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孫殿英盜了大清皇陵,蔣介石雖然讓閻錫山查辦此事,但是最後的結果竟然是“不予追究”,這對溥儀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恥辱
1931年11月10日,溥儀乘坐小汽船“比治山丸号”,強闖白河,避過中國軍隊的檢查,抵達大沽口,登上日本商輪“淡路丸号”,離開天津。
抵達長春之後,唯一讓溥儀不滿意的地方,日軍讓其先執政,再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