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美麗小鎮”到“人間修羅場”,凡爾登究竟經曆了什麼?

從“美麗小鎮”到“人間修羅場”,凡爾登究竟經曆了什麼?

如果不是特意去查閱資料,也許很多人都不會想到、甚至難以相信,“凡爾登”這三個代表着血腥、殘酷、地獄的字眼,在當地的語言中其實象征着“美麗的城鎮”。是的,它從曾經是坐落于法德邊界上、馬斯河畔的一座安靜而美麗的小鎮,如畫的風景,祥和的生活,讓它宛如一座世外桃源。

誰又能想到,這樣一個“世外桃源”竟成了以榮耀為名而鑄成的人間煉獄?

對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想要達成的目的,其實對于帝國主義軍事侵略集團的同盟國家而言都是大同小異,那就是掠奪與擴張。對此,德國外長皮洛夫曾經這樣說道:“德國人向自己的一個鄰國讓出陸地,向另一個讓出海洋, 而給自己留下一錢不值的天空, 這樣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我們不願把任何人擠到陰暗的角落,但我們也要給自己一塊光明之地,一塊陽光下的地盤。”

當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失衡越來越嚴重,國際環境日益惡化,列強們急切地想要去争奪更多“陽光下的地盤”,于是,許許多多像凡爾登這樣曾經美麗祥和的小鎮,變成了戰争的修羅場,列強的煉丹爐,而整個歐洲更是變成了一隻“火藥桶”。

在這隻“火藥桶”的燃燒爆炸之下,“美麗小鎮”凡爾登,幾乎難以逆轉地成為了“凡爾登絞肉機”,即使一個世紀過去,那裡依然遍布着可怖的戰争痕迹和殘酷回憶,它雖然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戰役,卻是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這場持續十個月之久的血腥鏖戰,讓法國陸軍近3/4的兵力卷入其中,甚至影響了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程序。

從“美麗小鎮”到“人間修羅場”,凡爾登究竟經曆了什麼?

英國著名曆史學家阿利斯泰爾·霍恩通過《凡爾登戰役》一書全景式地再現了那場可怕的血戰,他在書中形容這場戰争讓凡爾登“赢得了人類曆史上每平方英尺死亡人數最多的戰場這一令人不寒而栗的頭銜”,我們都知道,沒有人會以這樣一種頭銜為榮,更不願再去回憶當時的那種慘烈,然而無論是德法雙方還是全世界的人們,其實都應該再次去面對它,然後從這場戰役當中有所反思。

德軍參謀長、步兵上将法金漢叫嚣着“要讓法國人把血流盡”,幾乎下了“血本”地發動着瘋狂的攻擊,良田變焦土,僥幸存活的士兵也變成行屍走肉一般,依然無法讓他哪怕一絲一毫的放緩攻勢,甚至還違反人道的使用了新式速效窒息性毒氣炮“綠十字”。

但法國此時早已對于普法戰争進行了深刻的檢討研究,它曾經充滿了無盡驕傲和自豪感,但現在,面對法金漢“要讓法國人把血流盡”的叫嚣,法國也并沒有用“打到柏林去”去加以表面功夫上的回擊,而是以更為沉靜和團結的方式去面對這場災難。

然而在戰争的伊始,誰也未曾預料過這場戰鬥竟慘烈至此,德法雙方的年輕士兵們還高唱着屬于他們的戰歌,霍恩在《凡爾登戰役》中這樣描寫道:

“一方是紀律嚴明、精力充沛、向前進攻的灰色軍團,對自己的數量優勢和民族優越性深感自豪,高唱戰歌:勝利!我軍将擊敗法國,

像英雄一樣為國捐軀。

戰争另一方的年輕人則充滿複仇的強烈渴望,他們迅捷的腳步伴着軍樂團的音樂,嘴裡則唱着更為悠揚的歌詞“為國捐軀是最高的光榮”。”

戰争對于那些亢奮的德國年輕士兵們而言就像醇酒一樣容易讓人上頭,他們甚至在第一次看到被炸碎的屍體而為之感到着迷,口中呐喊着“世上沒有比戰死更光榮的死亡了”,踏上了這條回不了頭的修羅場之路。

從“美麗小鎮”到“人間修羅場”,凡爾登究竟經曆了什麼?

霍恩在書中還嘗試着破解法金漢——這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之一、被霍恩形容成“整場世界大戰中最古怪的角色粉墨登場,他的個性和意圖直到今天都仍然模糊不清,像是一個謎團”的普魯士将軍的性格,霍恩通過一系列事件的分析讓我們看到法金漢性格中的多面性、冷酷型和沖突性。

他對新聞界和“人民”抱有蔑視态度,對傷亡數字無動于衷。他手腕直接且工作能力超強,法金漢對戰略局勢的把握常常非常精準,并且會去承擔更多超乎自己工作範疇的責任。與此同時,他性格中的短闆也非常的明顯,他不善言辭,冷淡到近乎非人,而且近乎病态的偏執。在軍事政策上雖謹慎但猶豫,“他的冷酷缺乏魯登道夫那樣堅韌不拔的明确目标,他的猶豫不決和過分謹慎經常把本來可以到手的全勝變成了勝負參半”,這樣的性格特征也使得他錯失很多良機,也造成了凡爾登戰役當中給法德雙方帶來令人痛心的悲劇。

從“美麗小鎮”到“人間修羅場”,凡爾登究竟經曆了什麼?

在凡爾登戰役中,付出慘烈代價的不僅是法國一方,在雙發投入的一百多個師當中,法軍傷亡近55萬人,德軍傷亡近45萬人,而随着最後法國的勝利,德國甚至因慘遭逆襲而喪失了士氣、信心以及戰争的主動權。

正如美國作家在《全球通史》中所寫:“1916年,凡爾登血戰并沒有帶來德國所希望的決定性勝利。實際上,将近年底時,法國人已開始反攻,重新奪回了春季時失去的陣地,同盟國在軍事上的好運已達到頂點。”

但是這種軍事上的好運雖然給他們帶來了最後的勝利,但過程卻是無比慘烈的,凡爾登戰役是曆史上最典型的“士兵的戰争”,将軍們的一個決策,就是幾十萬上百萬的士兵們去沖鋒陷陣。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面對着塹壕裡惡心的老鼠、泥巴、虱子,士兵們還能幽默地開開玩笑說一隻虱子早晨剛生出來,到晚上就是子孫滿堂的老奶奶了。

然而随着戰争的推進,戰況越加慘烈、血腥,他們的雙眼從失去光芒變成了徹底麻木,他們的身體甚至脫離了意志,又或者,那些僅存的意志也隻能随着歐洲各國上司人們瘋狂決策以及民族的命運和榮譽而不斷墜落進深淵,就像一個德國作家曾寫:“直到最後一個德國人和最後一個法國人,拄着拐杖跳出戰壕,用水果刀或者牙齒或者指甲殺死對方,戰役才會結束。”

從“美麗小鎮”到“人間修羅場”,凡爾登究竟經曆了什麼?

除了對于士兵們慘況的描寫,霍恩還着重講述了凡爾登戰役中幾個關鍵人物,譬如上文中提到的法金漢,身為皇儲卻沒什麼實際影響力的德國皇太子,三個兒子都為國犧牲的德·卡斯特爾将軍,“表裡如一的殺手”、法軍中首屈一指的技術專家、法蘭西最勇猛無畏的鬥士芒讓……

這些人物畫像和場景重制,共同組成了凡爾登戰役的縮影,而凡爾登戰役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有的恐怖與榮耀、勇氣與無謂”的濃縮,我們從中看到政治與人性,榮耀與代價,正如《凡爾登戰役》在最後部分引用的那句梭倫名言,“我想到了你眼前的榮耀,還有衆神為你安排的,作為榮耀的代價,将要經曆的所有的苦難啊”,然而這些以巨大代價和苦難換來的榮耀,它們對于人類命運的程序又會産生怎樣深刻的影響?這是我們必須去不斷審視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