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雅頌韻”四組主演首次齊聚舞台 上海歌舞團供圖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1月23日報道:“今天,會是一場絕版的電波…… ”1月23日,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第400場開演前,朱潔靜在微網誌發出這樣一條動态。當天也是《電波》首輪駐場演出正式收官之日,“風雅頌韻”四組主演首次齊聚,四組“蘭芬”和“李俠”出現在舞台中央,上海歌舞團為本場觀衆送上驚喜“彩蛋”。
從2021年7月16日首場駐演到今天,《永不消逝的電波》《朱鹮》上海駐場演出總場次接近百場。192天的時間,這個駐演項目走過一個個裡程碑,秀出上海文化軟實力的同時,也為國内駐場演出探索出新的模式。今天,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和上海歌舞團共同宣布,2022年4月至9月,《朱鹮》《永不消逝的電波》将繼續在美琪大戲院駐演。
80歲的美琪大戲院見證了“電波”第300場、第400場。據統計,“電波”首輪駐演的上座率超過8成;同步的全國巡演共計走過13個城市,上演63場次,上座率幾乎也都超過當地規定上座率的9成。
“從業界來說,近年來中國舞劇能夠連續半年在一個劇場裡持續演出,同時還在全國其他城市進行巡回演出是非常罕見的,是以整個上海的演出界甚至全國的文藝界都在關注着這一次駐演。“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自豪地說:“這在國内舞劇史上絕無僅有,我們創造了曆史。”
“駐場+巡演”雙線并行,讓“電波紅”進一步席卷全國。剛剛過去的12月,“電波”劇組又迎來“史上最高密度”的演出,在京滬粵閩四地接力上演了47場。2019年首演以來,《永不消逝的電波》足迹已遍布全國40餘座城市,向各地觀衆傳遞着上海的紅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
三年多來,追随這段紅色旅程的,有初次走進劇場的年輕人,有二刷三刷、甚至超過五十刷的忠誠粉絲,還有心懷熱愛、為一部戲特地來到上海的觀衆。穿越時空,“紅色電波”不僅被今天的年輕人接收,“電波紅”也成為他們心頭的“年度主打色”。主演朱潔靜在社交平台上感慨:“哪怕是已經到了疲憊的極限,也能從現場觀衆裡找到力量。”
“駐場+巡演”雙線并行模式,也給院團帶來了演員壓力。去年7月,上海歌舞團廣發英雄帖,在全國範圍招募“電波”演員。最終,來自全國14個省市自治區的50位青年舞者突出重圍,懷揣夢想加入“電波”大家庭。曆經兩個月的“魔鬼”訓練,這些年輕舞者褪去青澀,迅速成長、蛻變,交出了一張漂亮的答卷。半年來,王佳俊、朱潔靜;侯騰飛、王景;方文、畢然;韓睿澤、徐瑩,“風雅頌韻”四組主演輾轉各地、架起橋梁,紅色《電波》在各自地交相呼應。
很多演員用 “刻骨銘心”這四個字來形容這段難忘的經曆。見證了“電波”從排練合成到最後舞台呈現的演員郝雪瑜,對上海歌舞團嚴格把控每一個細節感觸頗深,“在這種工作的氛圍下我們是萬萬不可松懈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也才得以進步。”演員王天希望在團裡學到的知識和感受,去影響更多熱愛舞蹈的人。
“上海歌舞團給全國青年人才打造一個追夢的地方。”陳飛華表示,上海歌舞團面向全國招募新演員,收到近200位專業舞者報名。經篩選,40人來上海應考,21位《永不消逝的電波》項目演員也參加歌舞團招聘考試。“勢頭很猛!這幾年,想來上海歌舞團的演員大量增加,離不開《永不消逝的電波》《朱鹮》等标杆性劇目全國巡演、上海駐演的示範效應。”
作為上海的一張城市名片,“電波”顯示出現象級劇目的引領效應,推動駐演成為城市一大文化現象。 最近,大家在南京路步行街、陸家嘴東方明珠、虹橋機場航站樓等都市地标都能看到,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朱鹮》以及一系列精品演出,通過公共文化視窗,“秀”出了城市軟實力。“電波”駐演的營運團隊還嘗試通過抖音帶貨等更多新玩法,不斷推動“電波”的出圈效應。
“《永不消逝的電波》《朱鹮》駐演是對以往模式的再次更新,覆寫的觀演人群和演出體量都‘非常百老彙’,這也說明上海已經具備了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基本樣态。”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總裁馬晨騁表示,舞劇駐場元年的探索給演出市場很多啟發,”集團還将關聯旗下院團,挖掘更多精品劇目資源,圍繞内容精耕細作駐演市場。接下來,我們将在雜技、沉浸式戲劇、舞劇的基礎上,進一步嘗試推出更多類型的駐演,比如話劇、音樂劇、古典音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