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沈從文對中國文學的獨特貢獻,是他對中國人生活帶有抒情性而又生動的描寫

沈從文對中國文學的獨特貢獻,是他對中國人生活帶有抒情性而又生動的描寫

1936年,中國現代文學巨人魯迅逝世時,文學界似乎舉行了一個非正式的交接儀式。一些讀者認為,這位巨人留下的文學空白可能會由沈從文填補。起初,沈從文看似不太可能成為社會文學派寶座的繼承人,因為年輕的沈從文與老一代的魯迅并無任何共同之處。作為文學家,他們的差别就如大米與玉米一樣。魯迅的性格裡帶有一種堅忍和不屈不撓的品質,還有一種解不開的悲觀情緒,這些也浸染在他的作品中。他是中國社會,尤其是内戰期間,所有荒謬現象、頹廢事物的無情批判者。他不隻關注本民族的劣根性,同時也擔心西方工業化的侵蝕可能會給他懵然不覺的同胞們帶來更深重的災難。由此,憤怒的作家别無選擇,隻能将其國人描繪成受人愚弄的傻瓜或供人驅使的爪牙,描繪成病态的一類。如一位絕望的醫生,他發現新傷,揭開舊疤,眼光未曾有一刻離開過他的病人,也未曾有一刻閑暇去吟花弄月。

然而,生活方式的不同從來不能成為争奪繼承權的基礎,無論這種繼承是文學還是其他方面。以沈從文而言,他将自己定位為生命的“記錄者”。相比于魯迅的作品主要來源于中國的城鎮,沈從文着眼的是中國的鄉村。從青春期到成年的過程中,如果不足夠靈活,沈從文就不可能在國家政治的歇斯底裡與鎮壓之間存活下來。幾段斷斷續續的部隊經曆,使他體驗到鄉村生活和與之相伴的殘酷恐怖。但這些不愉快的經曆,并沒有削弱他對鄉村生活内在之美的欣賞,以及他對鄉村農民美德的贊揚。即使是殘暴的軍閥,也不能減弱沈從文對群眾内在善良的信任,從這些善良的品質中,他看到了在未來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家的結構性基礎。

沈從文在文學上的努力,自然受到了所有偉大藝術家的滋養。作為一位現代作家,他從中國文學遺産中汲取精華,從中受益。四處漂泊的經曆使他感受到生活中的多姿多彩和豐富細節,而對書籍的嗜好又為他建構自己的傑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于西方工業所帶來的影響,沈從文則認為,任何此類入侵都不會嚴重影響中國人的生命力。魯迅以尖銳的諷刺表達了他的失望和自我批評,其中包含着仇恨,并把這些批評像鏡子一樣,立于公衆面前;而沈從文選擇的主題和散文體風格則更為和緩乃至細膩。作為一名曆經多次血腥屠殺和意識形态巨變的幸存者,沈從文是一位跨越人類苦難、走向基本人性的作家。他以古典的單純(原文為 simplicity,中譯采用了本書第九章第二段所引的蘇雪林評語)風格寫作,努力為自己的高貴情懷找到最準确的詞語。如果對他早期的小說進行重估,則沈從文在今日中國文學中所占的顯赫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弱,因為他早期的創作常常是有瑕疵的。但他後期的寫作,通過描述中國的男女老幼,真實地呈現了他們在中國曾有和一直将有的生存狀況,彌補了前期作品的不足與誇張。他作品中的虛構人物,像他們經曆的季節變換、忍受的饑餒、生育的孩子一樣,切身而真實。沈從文對中國人生活帶有抒情性而又生動的描寫,是他對中國文學的獨特貢獻,正是這些貢獻将他推向了中國現代小說作家的前沿。

在三十年代出現的中國作家中,沈從文是最廣為人知,也是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但現在,他是中國大陸最沉默的作家之一,不再把主要精力用于寫小說,而是去研究唐宋時代的瓷器、絲綢設計和銅鏡。沈從文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三十年代,由于他對左翼的辯證法沒有興趣,而被左翼人士指斥為空洞和無思想。頗為諷刺的是,他對社會境況的批判又妨礙了當時的執政者國民黨政府對他作品的接受,這意味着他的一些作品也受到了查禁。評論家們即使是從美學的角度對他進行了贊揚,也隻不過是從“文體家”或“印象主義者”的角度作出評論——很少有評論家從現代小說家的角度去了解他。本書對沈從文作品的評論将集中在他的現代主題、風格和意象上。不同于西方作家的作品,沈從文的作品并不為多數西方讀者熟知,是以在分析他的現代文學作品之前,我将分出幾個章節來介紹他的生平及其所處的時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西方讀者了解這位現代中國文學大師,并且深入了解這位身陷複雜意識形态處境卻仍富創造力的獨立藝術家所面臨的困境和問題。

聶華苓

愛荷華大學,愛荷華城

《沈從文評傳》

沈從文對中國文學的獨特貢獻,是他對中國人生活帶有抒情性而又生動的描寫

〔美國〕聶華苓 著

劉玉傑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鳳凰壹力

沈從文誕辰120周年

英文版首次出版50年後

中文版首次問世

鳳凰壹力獨家發行

沈從文:跨越人類苦難、走向基本人性的作家

聶華苓:“國際寫作計劃”創辦者/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作品列入“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 介紹沈從文生平及所處時代

★ 評析沈從文寫作風格

★ 解讀“鄉下人”的高貴情懷

★ 論述沈從文對中國文學的獨特貢獻

作者簡介

聶華苓,1925年生于武漢,美籍華裔作家。1948年畢業于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外文系,1949年随家人到台灣生活。1964年前往美國,任教于艾奧瓦大學,同時從事寫作和繪畫,獲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等三所院校榮譽博士學位。1967年,聶華苓夫婦共同創辦“國際寫作計劃”項目,共計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一千多位作家與詩人參與其中。1976年,聶華苓夫婦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聶華苓的作品包括小說、散文、評論集以及傳記等,部分作品在中國、美國和意大利等多國出版,其中長篇小說《桑青與桃紅》被列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譯者簡介

劉玉傑,1989年生于河南輝縣。武漢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職于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要從事海外華人文學、中外比較文學研究,其學術論文、譯文發表于《華文文學》《戲劇文學》等刊物,其中,論文《全球化中的地方性與非地方性》獲中國文學地理學會舉辦的“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第二屆碩博論壇”一等獎。

内容簡介

《沈從文評傳》英文版第一版于1972年由美國紐約傳文出版社出版。作者聶華苓是著名的華裔女作家,在華國文學世界擁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在《沈從文評傳》中,作者不僅介紹了沈從文的生平及其所處的時代,講述了沈從文從士兵到作家、藝術史家的人生曆程,而且還從美學與藝術性的角度,論述了沈從文及其作品對中國文學的獨特貢獻,對沈從文作品的現代主題、風格和意象進行了評論與分析,旨在幫助讀者讀懂這位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深遠影響,至今仍備受推崇的文學大師。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擅自轉載|

|如有版權相關問題可聯系背景處理|

★ 鳳凰壹力|極緻閱讀體驗創造者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