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火車票搶票加速包,真的有用嗎?

火車票搶票加速包,真的有用嗎?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網際網路的那些事兒

“春運”堪稱世界人口遷移的奇迹。

春運的流量具體是什麼樣的概念呢?40天進行30億人次以上的出行,相當于在短時間内搬空了非洲、美洲、南美洲、歐洲、大洋洲的總人口。

在以前,春運是從城市回縣城幾百上千公裡的直闆硬座,十幾小時或幾天幾夜的鄉愁奔赴,而如今,春運的景色早已換了面貌。

一部春運史,更是國家的發展史,在“輕松從容”的背後,是大陸運力的飛速崛起。

目前大陸鐵路的總裡程已經達到了14.6萬公裡,相當于饒地球三圈半,覆寫全國99%的20萬以上人口城市。

在這其中,高鐵裡程為3.79萬公裡,為世界第一,快接近赤道的長度了,甚至超過了全球其它國家之和。

2014年是春運史上的客運量最高峰,旅客的平均運輸距離為585公裡,平均在途時間是436分鐘。而到了2018年,平均運輸距離變成了524公裡,平均在途時間縮短到了327分鐘。

在距離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時間卻縮短了足足100分鐘,硬生生給歸家遊子們薅出了更多的與親友相伴的時間。

随着春運運力的提高,我們已經從曾經的“買不到票”變成了現在的“買不到想要的票”,這張歸家的車票,成了12306、購票平台、第三方搶票軟體和黃牛黨的修羅場。

春運1.0到2.0的變遷:網際網路初登舞台

時間回到1994年,這一年全國春運客運量第一次突破10億大關,無數打勞工出門南下沿海城市謀生。

春節臨近的沿海地區火車站,比如像廣州站一到春運時節,方圓幾公裡就彙聚了大批的黃牛。

每每在開票的淩晨,購票人群就如同飯點的學校食堂,大批大批的往售票口湧動,人群中盡是互相拉扯衣角,緊密的把隊伍向前推,生怕被強行插隊。

從業人員還會用醒目的紅色馬克筆,在乘客的手背标上序号,那時候買票不是看誰的網速快,手速高,而是一門純純的體力活。

1994-2000年,春運買票1.0時代。

當然這種時候,往往少不了盤踞在火車站外的一群人,沒錯就是黃牛,也正是他們與春運共同建構了春運搶票的1.0時代。

他們靠着“特殊管道”和雇傭買手搶票,光是排隊還不夠,甚至上演了囤積居奇的戲碼,以地方派系為原點,建構分銷體系。

“潮汕幫”“東北幫”“湖南幫”......他們的商業思維不近相同,比如“潮汕幫”,以精通車票的二級市場運作聞名,據當時的媒體報道,90年代,從廣州到重慶的一張火車票一張隻要114元。

但經過“潮汕幫”過手,價格就會被炒到多加價幾十,甚至上百塊錢,加價的多少取決于他們對你歸家心切的程度拿捏。

當然,掌握消費心理不過初級技法,對車票線路的把握才是他們的核心競争力。

像是北京、上海等熱門中轉站的票,隻要“盤下來”,甚至能在分銷體系的運作下炒到四五百一張。

要知道九十年代的四五百塊錢,足夠請客吃6人份的麥當勞快餐,而且是請客吃五次。甚至有傳言,有一些後來在廣東崛起的老闆,他們的第一桶金就是靠着春運倒票賺的十幾萬。

黃牛與乘客的關系也甚是暧昧,能從黃牛的手裡搞到一張火車票,盡管溢價頗高,但能在火車站的江湖裡脫身,回到快樂老家,實屬萬事大吉了。

2000-2011,春運買票2.0時代。

到了2000年,這時候的城市搭着網際網路潮流,網民數量達到890萬,能上網的計算機達到了350萬台。

如今的網際網路三元老騰訊、阿裡、百度相繼成立。同年,北京開始嘗試推出第一代網絡訂票系統“首鐵線上”。

雖說當時電腦開始大範圍普及,但要在網上買一張火車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撥号上網的時代,幾十KB的網速完全不夠看,更别說買票還要交2元到24元的服務費,而且要成為會員,才能享受提前六天訂票。

而面對節假日的訂票流量沖擊,“首鐵線上”更是幾經在癱瘓和正常的邊緣反複橫跳,不久之後便宣布暫停業務。

同為一線城市的上海看到如此狀況,義不容辭的接過了網絡訂票的接力棒,甚至提供了送票上門的服務,但網站上線了僅一天就因為網絡故障關閉。

這個網際網路搶票2.0時代就像是袋裝薯片裡的空氣,不說毫無存在感吧,也隻能說是存在感全無,幾乎沒什麼作用。

東方不亮西方亮,替人買票還得看那幫原始搶票1.0時代的黃牛們,他們暴富的故事持續到2011年中旬。

春運3.0時代:12306上線

在2010年左右,像是更為市場化的飛機票、汽車票這樣的網絡售票業務早已經向着民營網站敞開大門。

而作為具有強公共設施屬性的鐵路售票仍然不見動作,直到2011年6月,12306正式上線,也标志着那個原始黃牛1.0時代的沒落,春運買票也進入了3.0時代。

網際網路訂票在理想上意味着春節買票不再需要在擁擠的售票視窗排隊,但現實卻很是骨感。

2012年的春節40天,春運的運客量首次突破30億。

12306這個剛剛上線的訂票系統錯不及防,根本進不去,而在進去後又打不開訂票按鈕,支付資訊也無法回傳。

可以這麼說,在春運的恐怖流量面前,甚至沒有任何一個網際網路巨頭能抵抗住如此的流量沖擊,這不但是技術範疇上的問題那麼簡單。

當時IBM參與了12306的系統建設咨詢,他拿出的方案是IBM的專利“Z/TPF訂票引擎”。

但當時的方案并不不符合鐵路的強公共屬性,IBM獅子大開口報價太高,在一些特殊時期又無法保證及時的維護。

而後來随着市場化的潮流,12306找到了網際網路巨頭,将12306的架構嫁接到了這個網際網路企業的雲上,畢竟都是賣東西的平台,還有些相似之處的。

在2015年,12306挺過了高峰的287億次日通路,在如此短的時間裡要承受如此大的流量,其中想必犧牲了無數程式員的頭發。

而在此時曾經的黃牛也完成了數字化超進化,從曾經的拼人力衍化為了算力的比拼,他們搶占先機,技術攻防與12306鬥的好不快活。

沒錯他們的武器不再是人力分銷體系,不再是地方宗族式的獲客,而是加速包。

随着2015年前後的移動網際網路浪潮,360的紅衣教主靠着手下程式員“鐵軍”,率先推出了“360搶票三代”,主打手機電腦同步搶票的概念。

而攜程雖然沒有360的程式員“鐵軍”,但是奈何其有錢,通過買買買收購“智行火車票”,推出加速包服務。

從此春運搶票進入了4.0時代。

春運4.0時代:加速包有用嗎?

看似春運黃牛黨們消失了,但也沒完全消失,他們完成數字化的轉身,存在在每個歸家心切人兒們的手機裡。

這裡先提前說一下,根據官方的資料,鐵路票務系統的購票優先權是這樣的,售票廳系統—12306—網際網路搶票平台。

也就是說想去哪兒、飛豬、攜程這樣的APP其實手裡是沒票的,搶的快了才有了票,他們做的工作很簡單,隻是幫你在唯一的購票管道12306上買票。

他們和我們的買票的差別在于,你要在網站上點來點去,而搶票軟體隻需要直接連到12306的伺服器,減少了各種跳轉時間,做到毫秒級别的響應速度,而用加速包的使用者隻需要付款就行。

這些數字黃牛财大氣粗,配備了一堆“又大又寬”的網絡專線,使用者買越貴的加速包,就能享受到更快的速度。

這些加速包的價位大概在0到70元,這些加速包剛剛開始可能有一點用處,但如此的操作12306自然的不願意的。

為什麼?因為這些搶票平台通過不斷的重新整理不斷重複搶票動作,高頻詞的通路帶來大量無用的流量加大伺服器負擔不說,還很可能被12306攔截,乃至列入黑名單。

而且你的所有購票資訊是先交給了第三方平台,再送出給12306,增加了資訊洩露風險。

還有,你發現了嗎?加速包很好的符合了當下的“内卷模型”,買票的人隻是換了一個地方排隊,而票是有限的,進階的加速包取代低級,但還會有更進階的加速包取代前者。

巨大的資料量加重了12306的負擔,擠占手動操作使用者的購票機會,而那些靠朋友助力搞到加速包的使用者,更是被第三方購票平台劃分為最低優先級的權重?落得人緣和車票兩頭空的境地。

畢竟從産品經理對人性拿捏的角度來說,花了資金白銀的使用者肯定要好好伺候,更别提工作刺激購票者心理的小伎倆了。

在這場搶票的角逐中,随着加速包價格水漲船高,賺的盆滿缽滿的是黃牛平台。

為此12306和這些數字黃牛展開了十年的攻防大戰,各種蛇神難辨的圖形驗證碼,就是為了阻擋頻繁刷票的黃牛。

但圖形識别并不是人類的獨有本領,數字黃牛們自有對策祭出了“機器學習”大法,提高對圖檔驗證的識别準确率。

技術本無罪,奈何人有心。搶票軟體的程式員們甚至一度把棘手的“雙詞驗證”的識别率從10%提高到了80%!

不僅如此,就算剩下的20%識别不出來,這些數字黃牛還有一招那就是人工驗證,最高階的科技往往運用最樸素的方法破解。

數字黃牛們在網賺兼職群裡請一堆家庭主婦、大爺大媽、高校學生兼職識别驗證碼,沒準他們比飯圈粉們更知道愛豆們的模樣。

在這之後,從IP封鎖到IP變換,從人工智能到風控算法模型,12306和數字黃牛們來來去去鬥了近十年。

直到12306在累積了數百億的使用者行為資料後,根據退改簽比例、位址變換頻率、常用聯系人等25種特征向量識别數字黃牛。

在2018年的春運中,開售3小時就在183.6億次通路中,攔截了快一半,有了這一前方的盾,12306又推出了“侯補補票功能”,直打數字黃牛的命門。

說白了,數字黃牛最大的價值就是在乘客們搶不到票時,幫着使用者夜以繼日的搶,這下好了,12306官方直接自己幫使用者補票。

如今的數字黃牛們的加速包把戲,更像是一種心理安慰劑和拼夕夕砍一刀的流量把戲,至于能不能真的搶到票就是玄學了。

火車票搶票加速包,真的有用嗎?

對于大部分的人來說,火車票不僅僅是一件商品,而是春節回家的一個機會,每年那些通宵守在售票大廳排隊的人,那些還需要綠皮火車的人往往最需要這張意義重大的火車票。

這也是火車作為公共設施,而不是像飛機、汽車那樣能夠浮動價格的交通工具的最後底線,是以經濟學上的價格歧視、供需曲線是蒼白的。

在去年春運,12306高峰日的網絡點選量到達1495億次,其中除了普通乘客還有一半的數字黃牛,而全球點選量最高的網站谷歌也就60億次,試問這麼多的通路量哪個伺服器能頂得住?

而12306的動态SKU不僅僅是做加減法這麼簡單,如果你要購買從北京西到涿州東的票,那麼就要在SKU庫裡減去北京西到涿州東,往往淘寶這種就止步于了。

但是12306還要增加從涿州東到其他站點的SKU,而之後站點之間還要互相增加SKU,然後還要加上選座的因素,整個計算量是不斷倍增的,而且如此的運算要在數毫秒内完成。

而這兩個例子不過12306背後技術難度的冰山一角,這也是為什麼在程式員的圈子裡12306被如此贊譽的原因,這是變态級别的算法,也是無數根程式員們掉的頭發。

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春運的預售期從30天變成了15天,以後所有人會在更短時間内一起搶票,而各種數字黃牛也借機渲染搶票焦慮。

但是大可不必花錢去買什麼加速包,這是人為制造的焦慮,而非實打實的供需焦慮,縮短預售期需要運力和技術的雙重底氣。

大陸道路的發送量是鐵路的6倍多,高速免費和機車隊也未嘗不可,而“反向春運”的票價折扣,讓父母從小城市到子女的大城市,也可以分擔春運列車回程的運力浪費。

而買不到已經演變為了買不到想要的票,随着12306的發展也給後補選票、跨站選票、中間換乘等歸家技法更多的操作空間。

買不到買票上車補票,買全程票提前下車也是春運大神們的騷操作。

那如今你們可以猜一下1.0時代的黃牛還有生存空間嗎?現在購票都為實名制,囤票已經成了過去式,而就算搞到了票也還有進站的身份驗證。

是以1.0時代的黃牛們想出了一個終極答案,他們在其它乘客驗證過閘機之後直接把客戶連着推進站,最高端的科技往往會敗給最粗暴的邏輯,老三體了。

春節的每一張車票背後,承載着漂泊在外奮鬥了一年的夢想,同樣承載着一個家團圓夢的期盼。

65年前,最早的春運不過2300萬的客運量,從綠皮火車到高鐵,時代變換春運的歸家路也越發從容,這是我們歸家的人生印記,也是巨變發展的時代縮影。

全球再也沒有第二個國家會承載如此巨大的客運量,這個奇迹屬于每個天南海北找歸途的人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