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額度比春節的火車票都難搶” 消失的銀行攬儲“利器”

作者:經濟觀察報
“額度比春節的火車票都難搶” 消失的銀行攬儲“利器”

手工補息、智能通知存款、中長期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這些曾被銀行看作攬儲“利器”的創新産品,正在一一退出曆史舞台。“現在去銀行轉一圈根本不知道要買什麼。之前保本保息的存款類産品,要麼額度收緊,要麼下架整改,剩下的利息又太低。錢拿在手裡,心裡很慌,是以有空就到家附近的銀行網點了解一下。”5月中旬,家住上海的邊女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邊女士一直習慣到銀行選擇合适的産品,讓積蓄保值增值。讓她沒有料到的是,前些年收益率能到5%甚至6%的存款類産品,如今不僅收益率一降再降,而且還經常搶不到。

為應對淨息差下降和加強負債管理,銀行的高息存款類産品逐漸退場。未來,銀行攬儲将有哪些新打法?儲戶該如何應對?

高息存款産品沒了

2023年一整年,存款挂牌利率經曆了“三連降”,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更是步入“1時代”。

最近,邊女士感受到,定期存款利率越來越低,銀行都不願意讓她買五年期的定期存款。而且五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特别低,甚至有些五年期和三年期的利率沒什麼差別。她已經放棄在大行存定期了。股份行和城商行的利率稍微高點兒,但也是一路下調。以往如果存款金額較高,銀行會與邊女士協商,進行私下補息。如今,這類方式的操作空間變得越來越小。

而且,邊女士發現,以往每逢歲末,銀行都在大力拉存款,各類營銷活動比較多,銀行會通過贈送禮品等方式進行補息。但去年底,各家銀行的攬儲營銷力度遠不及從前,甚至有些銀行都不做營銷活動了。

春節前後,邊女士在咨詢多家銀行後,仍沒有找到中意的存款産品,最後配置了一款儲蓄型保險産品。在她看來,這款産品雖然犧牲了一些流動性,但利率水準相對理想。

據了解,最初,銀行手工補息是由于系統錯誤、人為失誤或者特殊政策調整等原因,導緻利息未能按照預定規則自動計算并入賬,銀行會通過人工幹預方式進行利息的計算、核對及補發。然而,随着銀行之間的競争日益激烈,手工補息逐漸異化成為完成攬儲任務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一家股份制銀行擔任理财經理的李強透露,銀行績效考核壓力很大,在月末、季末或年末等沖存款規模考核的時候,銀行可能會拿出一部分業務費用來補貼客戶的利息收入。貼息金額會根據客戶的存款規模大小等情況進行浮動。

李強介紹,以往銀行會組織一些營銷活動,比如贈送加息券或生活用品等方式,變相給儲戶額外的存款收益。部分銀行還會和購物商城合作,贈送儲戶相應的商城積分以兌換禮品。有的銀行會選擇與第三方中介合作,邀請儲戶加入社交群,然後開通“白名單”,讓這些客戶獲得隐藏的高息存款産品。

手工補息突破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在增加銀行負債成本的同時,會導緻銀行間的無序競争加劇。是以,這類操作方式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

今年4月初,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釋出《倡議》,要求各家銀行對手工補息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将其納入監測管理範圍,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戶承諾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上限的補息;要求銀行立即開展自查,并在規定的時間内完成整改。

實際上,除手工補息外,大額存單、通知存款和結構性存款等保證本金安全又兼顧略高收益的存款産品,曾是儲戶心目中的香饽饽,更是銀行攬儲的“利器”。近期,這些産品正在加速退場。

經濟觀察報注意到,在監管叫停手工補息的同時,主打“較高利率、較高安全性以及靈活期限選擇”的大額存單在不斷收緊額度,部分銀行甚至直接暫停新發額度。截至目前,包括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在内的多家銀行相繼停售三年期、五年期大額存單産品,并且對于何時上架此類産品,暫時無任何計劃。“不誇張地說,現如今大額存單的額度比春節的火車票都難搶。銀行補息越來越少,買大額存單拼手速又拼不過,現在我就指望智能通知存款和結構性存款。沒想到,最近銀行發通知說,智能通知存款也要下架了。”邊女士說。

據悉,交通銀行、光大銀行、廣發銀行、渤海銀行、廈門銀行等多家銀行相繼于近期釋出公告,下架智能通知存款産品。

在邊女士看來,智能通知存款兼具活期存款支取便利和定存的收益,滿足了儲戶對收益與流動性的需求。眼下,隻剩下結構性存款産品還在堅挺。

所謂結構性存款,是一種介于存款和理财之間的特殊産品,兼具存款的安全性和理财的高收益性。其本質是一種将大部分資金投資于固定收益産品,同時将少部分資金與利率、匯率、股票價格等金融名額挂鈎的金融産品。

李強表示,這種設計使得結構性存款在保障本金安全的同時,也能獲得相對較高的收益。一般來說,如果結構性存款的預期收益率在1%至2%之間,投資者基本上可以拿到中間收益率。在智能通知存款下架後,來銀行咨詢、購買結構性存款的儲戶增加了不少。

高息存款産品消失背後

在業内人士看來,銀行高息存款産品陸續退場,是銀行淨息差和負債端持續承壓的結果。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日前披露的資料,2023年第四季度末,商業銀行淨息差跌破1.7%,至1.69%。這一淨息差水準已低于《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中自律機制合意淨息差1.8%的“警戒線”。

目前,淨息差下滑趨勢仍在延續。安永日前釋出的《中國上市銀行2023年回顧及未來展望》顯示,今年一季度,有24家A股上市銀行披露了淨息差資料,其中22家繼續下降。

盤古智庫進階研究員江瀚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表示,淨息差是衡量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和風險水準的重要名額之一,其走勢受到宏觀環境、信用周期、貨币政策,以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走勢等多方面影響。同時,與各家銀行資産負債結構和客戶結構也有一定關系。當淨息差降至曆史低位時,意味着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需要更加謹慎地管理風險,以確定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江瀚認為,加強負債端成本管控,放棄高息存款也就成為商業銀行的一種必然選擇。此外,監管部門看到了這些所謂創新使得銀行過度追求短期收益,忽視長期穩健經營,進而累積系統性風險。是以,監管部門不斷加強對智能通知存款等創新型存款産品的監管,同時給智能通知存款的下架明确了基調。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認為,目前部分銀行下架智能通知存款、調整大額存單等行為,有利于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尤其對大額存單、智能通知存款等産品負債占比高的銀行影響相對大一些。但大額存單等存款類産品占整體商業銀行負債比重相對較低,對降低整體銀行負債成本有限。更重要的是,銀行下架或調整相關産品,有助于維護存款市場正常競争秩序,減少高息攬儲等影響。

如何留客?

在監管趨嚴、存款利率持續下調的背景下,銀行的存款規模随之下降。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釋出的4月金融資料顯示,2024年前4個月,人民币存款增加了7.32萬億元。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此前釋出的資料,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1.24萬億元。這意味着,4月份人民币存款減少了3.92萬億元。其中,4月份企業存款減少了1.87萬億元,同比多減1.73萬億元;居民存款減少了1.85萬億元,同比多減6500億元。

存款規模下降讓銀行壓力陡增。合規之下,什麼方式能夠替代此前的攬儲的手段留住儲戶,成為擺在各家銀行面前的難題之一。

李強表示,近段時間,行裡針對白名單客戶上架了一款類似于智能通知存款的産品,同樣是定期活期互通,閑錢滿期以後可以享受到定期利率。目前客戶對該産品的反響不錯。後續其他銀行應該也會有所動作,畢竟誰都不想流失好不容易沉澱下來的客戶。

對于此類情況,江瀚分析稱,如果大量儲戶流失,銀行也容易面臨流動性風險,即無法及時滿足客戶的提款需求。這種壓力讓銀行正在陷入一種進退維谷的處境。一方面,銀行降低風險的需求讓其不斷壓降“創新”存款産品;另一方面,過低的收益卻帶來了使用者的流失,這種中間度的選擇就顯得異常重要。

就銀行本身而言,周茂華認為,可以順應市場需求加大财富管理、零售等業務發展,穩步提升輕資産與輕資本業務比重,增強客戶黏性,也有利于活期存款沉澱,降低綜合負債成本;通過數字化技術應用,提升經營管理效率與風險能力,降本增效。

對于後續銀行如何留客,江瀚建議,一是強化一攬子服務,銀行可以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存貸款業務,而是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務,如财富管理、投資咨詢、保險代理等。銀行通過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務,增加客戶黏性,使客戶更傾向于在銀行進行多種金融交易。

二是在合規的前提下創新金融産品。在低利率時代,銀行可以通過創新金融産品來吸引客戶。例如,銀行可以開發一些低風險的理财産品,或者推出一些具有特色的貸款産品,以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此外,銀行還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資料等,來提升金融産品的智能化水準,為客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

三是提升差異化的服務能力。銀行可以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和風險偏好,提供差異化的服務。例如,對于高淨值客戶,銀行可以提供更加個性化的财富管理服務;對于年輕客戶,提供更加便捷的線上金融服務。通過提供差異化服務,銀行可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