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如火如荼。
如此欣欣向榮的一幕,從徐偉的《泰語》開始。
2012年,《太極》在票房上打開了10億部華語片的大門,至今華語片市場幾乎全部的年度票房赢家都是國産片。
自今年年初以來,中國大陸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持票國,即使疫情蔓延到世界各地,華語電影的票房也能夠逆勢而上。

然而,随着華語電影票房再創新高,國産電影的品質令人擔憂。
高票房包括《狼2》56.9億,《你好,李歡瑩》54.1億,《哪個妖童》50.3億。
隻有這些電影票房高,卻沒有重量級獎項加起來,就國際聲望而言是不可言喻的。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君山》誕生以來,華語電影已經持續了116年。
在過去的一百年裡,華語電影有過輝煌、興衰,但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隻有十個人獲得過榮譽。
到目前為止,中國隻有兩位戛納電影人,一位是葛佑,一位是梁超偉。
葛佑的戛納電影就是張藝謀的《Live》,舉個例子來證明葛佑的演技,看看他是如何表現出恐懼的。
一個演員給出的一般答案是皺着眉頭,盯着看,或者難以忍受,摸着他的頭和腳,但葛佑的演技,沒有一句台詞都能感受到他的恐懼。
福貴看到房東龍二被槍殺,本來應在他身上,但是他年紀輕輕就把家裡所有的财産都輸給了龍二,幸好逃脫了這次搶劫。
但恐懼因素仍然蔓延到他身上,從槍擊現場出來,富貴走路不穩,因為他站不住,隻能手牽着樹幹小便,而且他的背上已經被冷汗浸濕了。
這鏡片,即使你沒有看到葛佑的臉,但從濕漉漉的背部,站着不穩定的身體,就能感受到對福貴的恐懼。
梁兆偉關于戛納電影的電影由王嘉偉執導。
《花式歲月》沒有多少台詞的布局,連人物也隻有十個人左右,劇情更是虛幻,是以劇情提升了演員的演技。
他的眼睛就像一把刀,直接進入躁動不安的心;
他的眼睛在憂郁、溫柔、迷茫、悲傷、冷酷,在王家偉的指導下,在不同場景之間的轉變,這就是周牧雲,每一個鏡頭下傳達的眼神意義都不一樣。
到目前為止,中國人隻有兩位柏林電影制片人,廖凡和王京春。
廖凡一直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演員,即使《日煙》讓他成為中國大陸第一位柏林電影皇帝,他依然沒有大紅,但他的演技不容忽視。
在《天煙》中,廖凡飾演的張自力是一個搞砸的人,受傷、破碎、親近女人都很不自然。
他在片中似乎被哽咽了,一舉一動看起來都很尴尬,不夠開心,不開心的樣子。
他的行為隻是為了生存和真相,是以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都是隐藏的,正是這種現實的表演讓廖凡有别于其他演員。
在《天長日》中,王景春飾演的劉耀軍是一位缺乏愛心、脾氣暴躁的中國傳統父親。
他的表演讓《漫長的地球》的平靜悲劇變得沉悶,但這種平淡無奇的感覺卻是家庭的兇手。
因為很多時候,中國式家庭沒有那麼多雞飛狗可以跳,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充滿抱怨,孩子的克制堅忍、理智或淘氣。
至于威尼斯皇帝,隻有一個中國人,那就是夏天的雨。
夏雨獎是一個意外,《晴天》是他處女作,演技他當時并不懂,隻是憑借純自然的演技,但這種放松卻讓他成為中國大陸第一位威尼斯電影皇帝。
《晴天》是江文對自己那個時代的故事。
他咀嚼了自己的經驗,揉捏并将不同的香料撒入不同的口味,但其核心是一道"澀味"的菜肴。
他的方法是跟着記憶的方式去參觀,帶着記憶有點疲憊,他的想法是空虛的,沒有幻想的支援,隻留下空的皮包和無趣的靈魂。
是以現在江文沒有那種品味,其實不是他的天賦,而是故事快要講完了。
巧合的是,歐洲三大電影節上的中國人在獲獎中途獲勝。
在威尼斯之後有兩部,在戛納之後有一部,在柏林之後有三部,其中張曼宇既是戛納電影,也是柏林電影。
在威尼斯電影之後,一個是鞏俐,一個是"桃子姐姐"主演。
秋菊在《秋居打官司》中其實并不懂法律,她隻想說一句話,但她的行為卻是農村法律意識的啟迪。
如何自上而下?如何消除城鄉分離感?在人類社會和法律社會中,哪個是真正的中國?
此外,現在過去的騙案城市少了,現在文明多了,但城市越來越不适合農村人留下來。
鄉村也失去了過去的甯靜,更加現代的氛圍,也越來越不适合農村人留下來,這種階級分化和畸形現象的诠釋是鞏俐獲獎的關鍵。
戛納之後,張曼宇是唯一的中國人。
緊随其後的是張曼宇、肖方芳和于梅,這是中國演員獲得最多獎項的國際A級電影節。
重要的焦點是張曼宇,她在30歲時已經成為華語女演員的天花闆,是那種難以超越的存在。
1989年,《紐約人》為她赢得了金馬獎,同年的《不脫襪子的女人》使她成為金馬獎得主。
1991年,張曼宇憑借作品獲得第4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成為第一位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女主角獎的中國演員。
《甜蜜蜜》與《黎明》聯合主演,被《時代》雜志選為年度世界十大電影中的第二部,她本人也獲得了金馬獎和金像獎。
參加王家偉的《花式歲月》後,張曼宇入選《娛樂周刊》,以表彰他在電影中的表現,"電影史上被奧斯卡忽略的51場精彩表演中的第43場"。
2003年,張藝謀再次創造曆史,主演劇情片《幹淨》,成為第一位在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亞洲女演員。
這樣的張萬钰在未來30年内是追不開的,曾經的中國電影也大放異彩。
不幸的是,市場的變化,演員的更替,導演的缺乏,編劇的減少,資本的參與,讓華語電影成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