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消香斷有誰憐——《阮玲玉》影片随筆

上海灘,是那個時代的傳奇之城。不但有弄堂雨巷,也有十裡洋場。有多少人,以為這是夢開始的地方,最終卻黯然退場,燈紅酒綠的繁華終究與自己無關。但是也有些人,似乎生來就合該是在這其中沉浮,拼了命地希望消失,卻總是被人記起。阮玲玉,似乎就是那段繁華舊夢中消失的,卻總是被人記起的人物。

阮玲玉,1926年出演首部個人電影《挂名夫妻》,并由此開始演藝事業,那年她16歲。其後的9年當中,她一共拍攝将近30部電影。用現在的話說,她不但人漂亮,而且演技非常好,想不紅都難,一時間風光無限。可是這樣一個鮮活的人兒,卻因為“人言可畏”這四個字,最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那短短的25年光陰,少年成名,風光無限,卻又在最燦爛的時候消逝,如漫天煙花,用一瞬間的繁華照亮夜空。

而這一切,都伴随着那悠揚哀婉的曲調,在影片《阮玲玉》中,重新展現在人們眼前。這部電影結構比較獨特,有兩條線,一是影片中阮玲玉的生平,一是扮演阮玲玉的演員張曼玉在場的片場。通過這種手法,将當下與過去交織在一起,為觀衆生動地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阮玲玉。

張曼玉說:“我覺得阮玲玉的骨子裡有一種講不出來的妖媚。”是的,在那民國煙雨中浸潤的女子,自然有着獨特的風韻,妖媚,卻不媚俗。

在影片中,着重表現了阮玲玉的幾段情感糾葛——張達民、唐季珊、蔡楚生。這三個人似乎是她短短人生中的過客,卻又在她的人生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張達民,是她遇人不淑;唐季珊,是刻骨銘心;蔡楚生則是一碰就散的水中月。剪不斷,理還亂。而命運似乎早已在這看似亂糟糟的一團裡埋下伏筆。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阮玲玉的自殺。看了這部電影的人,很容易就覺得阮玲玉是因為“人言可畏”而自殺。而這種判斷的依據,是影片中數次提到的這句話,阮玲玉在自殺時也反複提到這句話。而這,其實更多的是代表了導演對阮玲玉自殺的看法。而阮玲玉真正的自殺原因是什麼?好像也沒有人可以說得清楚了。

“我現在一死,人們一定以為我是畏罪。其實我何罪可畏?”

“唉,我一死何足惜,不過,還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罷了。”

在電影的最後,時空交叉,阮玲玉安靜地躺着,這時鏡頭突然切換到劇外,變成拍戲的場景,張曼玉坐起來,也把我們帶回到現實世界。演員和導演讨論之後,張曼玉重新躺下,不再有呼吸,又把我們拉回到阮玲玉的時代。

真正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阮玲玉,風華絕代卻又身不由己。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台上,我們可能不是主角;在台下,我們卻都是主角。台上的人,演繹的正是台下的悲喜人生;台下的人,卻在别人的故事裡唏噓。而無論是悲是喜,斯人已去,過往便都煙消雲散,看客又何必去追尋那段過去呢?

月影婆娑,那哀怨綿長的歌聲中,隻有一個穿着旗袍的背影,娉婷而去,漸漸模糊……

PS.《葬心》真的很好聽,強烈推薦大家去聽一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