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言文兼詞什麼意思

1. 文言文中,“兼詞”是什麼意思啊

學習文言文必須了解古漢語中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兼詞”就是一種。

所謂兼詞,就是一個單音節詞由兩個字快讀而合成,同時兼有兩種詞性,常見的有“諸”、“盍”、“叵”、“耳”等。【諸】用在句中,有時是“之于”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詞,“于”是介詞。

例如:①投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一一把土石投到渤海的邊上,隐土的北面。

②穆公訪諸蹇叔。(《肴之戰》)—一秦穆公就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見。

以上兩例中的“諸”都是“之于”的合音,例句①中的“之”代“土石”,“于”作介詞“到”講;例句②的“之”代秦師襲鄭這件事,“于”是介詞,作“向”講。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是代詞,“乎”是疑問語氣詞。

例如:③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莊暴見孟子》)——“王曾把愛好音樂的事告訴給莊子,有這回事嗎?”④聞強氏授甲攻子,子聞諸?(《左傳·昭公八年》)——“聽說高強要用兵攻打你,你聽到這件事了嗎?””上面兩句中的“諸”都在句末,肯定是“之乎”的合音,“之”代前半句所說的事,“乎”是疑問浯氣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嗎”。【盍】“盍”(hé)是“何不”的合音,其中“何”為疑問代詞,作“為什麼”、“怎麼”講;“不”是否定副詞。

例如:①“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為什麼不各自說說你們的志向?”'②“伍奢有二子,不殺者,為楚國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記·楚世家》)——伍奢有兩個兒子,不殺掉的話,就要成為楚國的禍患,為什麼不用免他父親罪的辦法召喚他們來?”要注意的是,“盍”後面如果緊跟“不”字,則“盍”相當于“何”,就不是合音詞了。如:“盍不出從乎?”(《管子·戒篇》)”——“為什麼不跟着出去呢?”【叵】“叵”(pǒ)是“不可”的合音詞,表示否定,多用于貶義。

例如:①“吾門人多矣,尹子叵測也。”(《新唐書·尹情傳》)一—“我學生很多,尹子不可推測啊!”②居心叵測。

(成語)——存心險惡,不可推測。“叵”:—般用在“測”字前,“叵測”即不可推測。

早期白話中還有“叵耐”一詞,意為“不可容忍”。如“叵耐這厮無禮”等。

【耳】“耳”是“而已”的合音詞,意為“罷了”,表限制語氣。例如:①“蓋向來不過籠絡耳。”

(《譚嗣同》)——原來他一向不過是籠絡(慰帥)罷了。”②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識耳。

(《采草藥》)——八月莖葉還沒有枯死,采藥的人容易辨認罷了。要注意,“耳”還可表肯定語氣,可不譯。

如: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察今》)——古代和現在是一樣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

【焉】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焉:在其中)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焉:從這裡。)

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焉:在這件事情上。)

④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焉:從這裡面。)

⑤不複出焉。(焉:從這裡。)

要注意,“焉”除兼詞以外,還有比較複雜意義和用法。

2. 文言文中的兼詞

常見的兼詞有“諸”“焉”“盍”“曷”“叵”“旃”。

下面把常用兼詞的具體用法介紹一下。 1.“諸”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

在句中時相當于“之于”(“之”是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他她它”),在句末時相當于“之乎”(“乎”是疑問語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嗎”)。 例: ①投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

(《列子 ?湯問》) ②乃賞成,獻諸撫軍。《促織》 ③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莊暴見孟子》) ④子聞諸?(《左傳 ? 昭公八年》)(聞諸:聞之乎,聽說過這件事嗎?) 2.“焉”根據語氣的不同,可了解為“于何”(在哪裡)或“于此”(在這裡,在那裡)。

例: ①且焉置土石?(《列子? 湯問》) ②馳椒丘且焉止息。(《離騷》)(且焉止息:暫且在此停息) 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記》) ④青麻頭伏焉。(《促織》) 3.“盍”相當于“何不”。

例: ①伍奢有二子,不殺者,為楚國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記? 楚世家》)(免其父:免了他父親的罪) 4.“曷”通“盍”。 例: ①中心好之,曷飲食之?(《詩經 ?唐風 ?有杖之杜》)(中心:心裡) ②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之!(《尚書 ?湯誓》) 5.“叵”是“不可”的合音。

例: ①吾門人多矣,尹子叵測也。(《新唐書 ?尹憚傳》 有成語“居心叵測”。

6.旃讀“zhān\',這個兼詞比較少用,是“之焉”的合音,“之”是代詞,“焉”是語氣詞。 例: ①願勉旃,毋多談。

(楊恽《報會宗書》) ②舍旃舍旃,苟亦無然。(《詩經 ?采苓》) 兼詞的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中還有所展現,如下面這個句子: 他們表示要訴諸于法律,通過法律讨回公道。

我們如果知道“諸”是兼詞,就很容易判斷出這是贅餘的問題,應去掉“于”。

3. 文言中的兼詞是什麼意思

兼詞及其用法

古代漢語中,有的字代表了兩個詞的結合.這種字兼有互相結合的兩個詞的意義和用法,這樣的字便成為兼詞.常見的有"諸","焉","叵","曷","盍","旃".這種字的讀音有的是它代表的兩個詞的聲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詞"之"和介詞"焉"的合音,"諸"是代詞"之"和介詞"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詞"不"和動詞"可"的合音.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詞都是合音詞.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詞并不是獨立的一類詞.

下面,把常用兼詞的具體用法介紹一下.

"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詞"之"和介詞"于"兩個詞,而用在句尾時,則見代詞"之"和語氣詞"乎"兩個詞.如:(1)投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2)乃賞成,獻諸撫軍.(《促織》)

(3)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莊暴見孟子》)

句(1)(2)的"諸"為"之于"的合詞,而句(3)的"諸"為"之乎"的合詞.

"焉"作兼詞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桃花源記》)

"盍","曷"("曷"通"盍")兩詞都是兼疑問代詞"何"和否定副詞"不"兩個詞.如:(1)子曰:"盍各言爾志 "(《論語·公冶長》)

(2)時日曷喪 予及汝偕之!(《尚書·湯誓》)

"叵"否定副詞"不"和能願動詞"可"兩個詞.如:(1)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後漢書·呂布傳》)

(2)居心叵測.

"旃"這個兼詞比較少用,兼代詞"之"和語氣詞"焉"兩個詞.如:舍旃舍旃,苟亦無然.(《詩經·采苓》)

4. 古文中兼詞是什麼用法

兼詞屬于虛詞。

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兼詞七類。什麼是兼詞?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楊伯峻先生。

楊伯峻在《文言文法》說:“這類詞的特點是,以一個字,卻同時起兩個不同的詞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詞,有些卻不是合音詞;譬如常用的‘諸’字,有時是‘之于’兩字的合音,‘之’是代詞,‘于’是介詞,那麼,這一‘諸’字便同時既起代詞的作用,又起介詞的作用,‘一身而二任了’。

是以,我管它叫兼詞,因為它表面上隻是一個字,卻兼任兩種詞。”簡單來說兼詞就是指有兩個詞的意義和作用的單音詞,它所兼的兩個詞屬于不同的詞類。

常見的兼詞有“諸”“焉”“盍”“曷”“叵”“旃”。 古代漢語中,有的字代表了兩個詞的結合.這種字兼有互相結合的兩個詞的意義和用法,這樣的字便成為兼詞 。

常見的兼詞有"諸","焉","叵","曷","盍","旃".這種字的讀音有的是它代表的兩個詞的聲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詞"之"和介詞"焉"的合音,"諸"是代詞"之"和介詞"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詞"不"和動詞"可"的合音.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詞都是合音詞.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詞并不是獨立的一類詞。.。

5. 古文中兼詞是什麼用法

兼詞屬于虛詞。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兼詞七類。

什麼是兼詞?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楊伯峻先生。楊伯峻在《文言文法》說:“這類詞的特點是,以一個字,卻同時起兩個不同的詞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詞,有些卻不是合音詞;譬如常用的‘諸’字,有時是‘之于’兩字的合音,‘之’是代詞,‘于’是介詞,那麼,這一‘諸’字便同時既起代詞的作用,又起介詞的作用,‘一身而二任了’。是以,我管它叫兼詞,因為它表面上隻是一個字,卻兼任兩種詞。”簡單來說兼詞就是指有兩個詞的意義和作用的單音詞,它所兼的兩個詞屬于不同的詞類。

常見的兼詞有“諸”“焉”“盍”“曷”“叵”“旃”。 古代漢語中,有的字代表了兩個詞的結合.這種字兼有互相結合的兩個詞的意義和用法,這樣的字便成為兼詞 。常見的兼詞有"諸","焉","叵","曷","盍","旃".這種字的讀音有的是它代表的兩個詞的聲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詞"之"和介詞"焉"的合音,"諸"是代詞"之"和介詞"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詞"不"和動詞"可"的合音.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詞都是合音詞.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詞并不是獨立的一類詞.

6. 文言文的兼詞用法和意思

小篆字形,從又(手),從秝( lì)。字形象一手持兩棵莊稼. 全部;整個 [whole]

兼天下之衆,莫敢不為其所好,而辟其所惡。——《商君書》

2〈動〉

1;兼并 [annex (territory) by force;swallow up]

其兼天下不難矣。——《孟子·告子上》

丞相兼樞密使。——宋· 文天祥《<. 合并,由部分合成整體 [merge. 倍. (會意。——唐· 韓愈《韓滂墓志銘》

兼旬愈;兼言(合在一起說)

2. 表示遞進關系。——《儀禮·聘禮》,不止一日)。——《儀禮·士昏禮》。注:“六豆共巾也。”

利不兼,賞不倍。——《馬王堆漢墓帛書》

讀書倍文,功力兼人。”

不可得兼:“猶兩也。”

兼巾之。本義:一手執兩禾。引申為同時進行幾樁事情或占有幾樣東西)

2。祧繼承上代);兼資(與通;并有);兼署(官吏除本職外,又兼理其他職務)。——《韓非子》

11;累積 [repeat;accumulate]

[家人]重金兼紫,相繼為藩輔。——《後漢書·宦者呂強傳》

10. 盡;竭盡 [exhaust]

聖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 又如:兼列(猶兼并);兼畜(猶兼并;兼味(指兩種以上的菜肴)

4;兼通(通曉兩門或兩門以上的學問或技藝)

9. 重複。——清· 方苞《獄中雜記》

8. 又如。——《荀子》

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當也. 表示另一方面,可譯為“還”;yet:兼隻(幾隻;bine;amalgamate]

約從離衡;指南錄>; 後序》

兼百花之長。——明· 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

兼築雕刻。——蔡元培《圖畫》

3。——賈誼《過秦論》

5. 并吞;兼日(連日,加倍 [double]

王饋兼金一百。如,并吞)。——《韓非子·亡征》

孺子長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左傳·昭公八年》

6。”

兼諸弣。——《儀禮·鄉射禮》。——《孟子》。注:“其價兼倍于常者. 又如:兼祧(一子兼作兩房的後嗣;兼旬(二十天);even more]

兼有步兵。——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2. 又

兼仗父兄之烈。

兼與藥相粘。——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闆》

兼用刺激. 表示并列關系。和,與 [and]。如:兼羅(并列),并也。——《說文》

兼執之,以進. 勝過;超越 [be superior to]。如:兼人(勝過别人。表示一個人能幹兩個人的事)

12. 同,連同 [be the same as;together with:兼之;兼且(并且)

〈副〉

1;

1;along with]

寒暑不兼時而至。——《韓非子·顯學》

〈形〉

1. 又如:兼裒(廣為聚集)

<;連>。而且,并且 [and;besides];兼弱攻昧(吞并弱者攻打昏者)

7. 同時具有或涉及幾種事務或若幹方面 [hold o or more…concurrently]

兼。注,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衆,數隻)。人君兼照一國,一人不能壅也、“同時”、“再加上”之類 [still。注:“并矢于弣

7. 文言中有哪些“兼詞”

古代漢語中,有的字代表了兩個詞的結合.這種字兼有互相結合的兩個詞的意義和用法,這樣的字便成為兼詞 常見的兼詞有"諸","焉","叵","曷","盍","旃".這種字的讀音有的是它代表的兩個詞的聲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詞"之"和介詞"焉"的合音,"諸"是代詞"之"和介詞"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詞"不"和動詞"可"的合音.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詞都是合音詞.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詞并不是獨立的一類詞. 下面,把常用兼詞的具體用法介紹一下. "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詞"之"和介詞"于"兩個詞,而用在句尾時,則見代詞"之"和語氣詞"乎"兩個詞.如:(1)投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2)乃賞成,獻諸撫軍.(《促織》) (3)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莊暴見孟子》) 句(1)(2)的"諸"為"之于"的合詞,而句(3)的"諸"為"之乎"的合詞. "焉"作兼詞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桃花源記》) "盍","曷"("曷"通"盍")兩詞都是兼疑問代詞"何"和否定副詞"不"兩個詞.如:(1)子曰:"盍各言爾志 "(《論語·公冶長》) (2)時日曷喪 予及汝偕之!(《尚書·湯誓》) "叵"否定副詞"不"和能願動詞"可"兩個詞.如:(1)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後漢書·呂布傳》) (2)居心叵測. "旃"這個兼詞比較少用,兼代詞"之"和語氣詞"焉"兩個詞.如:舍旃舍旃,苟亦無然.(《詩經·采苓》) 兼詞“諸”、“焉”之比較 古代漢語中,兼詞“諸”、“焉”出現的頻率頗高,且為兩類不同兼詞的典型。

對之加以比較分析,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兼詞的一般特點,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一、“諸”是合音兼詞;“焉”是非合音兼詞。

“諸”不僅意思和作用是合二為一的,而且讀音也是由兩個字的聲韻調拼合而成,類似反切注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調。如: (1)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肴之戰》) (2)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莊暴見孟子》) (1)例中的“諸”字, 是“之于”的合音, 之(zhī)+于(yū)=諸(zhū)。──此處“于”依古音韻體系說,“于”屬“魚韻”,故其韻母為U;(2)例中的“諸”字,則是“之乎”的合音,之(zhī)+乎(hū)=諸(zhū)。

而“焉”在讀音上不存在象“諸”那樣的拼合關系。如: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述而》) 此例中“焉”字僅僅兼有“于之”兩字的意思,讀音上卻不是“于之”的拼合,于(yū)+之(zhī)≠焉(yān)。 二、“諸”既可用在陳述句中,又可用在疑問句和感歎句末;而“焉”一般隻用在陳述句末。

“諸”用在陳述句中,相當于“之于”。如: (4)投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 “諸”用在疑問句末和用在感歎句末,都相當于“之乎”。如: (5)文王之囿,方七十裡,有諸?(《孟子·梁惠王下》 (6)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顔淵》) “焉”作為兼詞,既不用在陳述句中,亦不用在疑問句末,隻使用在陳述句末。

如: (7)肉食者謀之,有何間焉。(《曹刿論戰》) 三、“諸”、“焉”從詞性上看,均為實詞和虛詞的結合,不過它們結合的形式相異,“諸”是實詞在前,虛詞在後,而“焉”正好與之相反,虛詞在前,實詞在後。

“諸”有兩種結合形式,句中“之于”,即代詞+介詞;句末“之乎”,即代詞+語氣助詞。如: (8)乃賞成,獻諸撫軍。

(《促織》) (9)湯誅桀,武王伐纣,有諸?(《左傳》) (8)例“諸”是“之于”的結合,“之”稱代“促織”;“于”引進介紹對象;(9)例“諸”是“之乎”的結合,“之”稱代“湯誅桀”、“武王伐纣”這兩件事,“乎”為語氣助詞。 “焉”用在句末,即介詞+代詞,介詞僅是“于”字,代詞有“之”、“是”、“彼”等等。

如 (10)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庖丁解牛》) (1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勸學》) (12)祁奚告老,晉侯問嗣焉。(《左傳·襄公三年》) 四、“諸”用在及物動詞後,或作賓語,或作賓語以及用“于”字引出動作等的補語;“焉”用在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和動賓詞組後,僅做補語。

“諸”在疑問句末作及物動詞的賓語。如: (13)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論語·子罕》) 上述(2)(5)(6)(9)四例皆同此例。

“諸”在陳述句中作及物動詞的賓語以及用“于”引出動作等的補語。如: (14)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

(《肴之戰》) 上述(1)(4)(8)三例亦同此例。 “焉”用在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和動賓詞組的後面,充當處所、對象、範圍和比較性的補語。

如: (15)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桃花源記》) “焉”充當不及物動詞“出”的補語,上述(7)(11)兩例同此。

(16)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焉”充當形容詞“大”的補語。

(17)必死是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