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你敢于承受成長之苦,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這是《清單人生》一書的核心思想。
《清單人生》的主人公瑪麗是一個63歲的老太太,在她63歲之前,她過着完全沒有自我的生活。
童年的時候,她的全部注意力在姐姐身上,姐姐意外離世後,她把注意力集中在母親身上,希望得到母親的關注,但母親從不正眼看她一眼。
最後她接受了母親對她的看法,認為自己的人生無可救藥。
直到肯特出現,她又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肯特身上,幫肯特撫養兩個他與前妻生的孩子。
她按照自己的清單,40年如一日地把照顧家當成自己的工作,直到肯特犯了心髒病,一個女人打電話給她,她才不得不搬出自己的家,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在她的堅持下,勞動就業辦公室的女孩幫她找一份在博格廢舊娛樂中心的工作。
來到博格的第一天,她就被半空飛來的足球狠狠地砸中腦袋。
醒來後的她發現自己躺在有披薩味的地闆上,原來這是一個既是醫療中心、又是披薩店的場所,這讓瑪麗覺得博格人既野蠻又無理,心生厭惡。
當她看到娛樂中心的糟和亂超出她的心理預期,竭盡全力仍無法處理時,無助的她在黑暗中坐到一張木凳上崩潰大哭。
在這之後,她開始很多新的嘗試,比如從沒有修理過任何東西的她,開始嘗試自己組裝家具,成為足球隊的教練等等。
她結交了坐輪椅的女人、銀行、斯文、薩米、薇卡、和奧爾瑪很多朋友,一起經曆了持槍搶劫事件、參加足球比賽,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在這個過程中,她頭一次聽到有人告訴她:“你很重要!”深深地感受自己被人需要,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感。
她打破了那個陳舊的自己,不再被動地活着,為孩子們努力争取到建立球場的機會。
甚至在肯特請求她回家時,她沒有答應,選擇順從自己的内心,踏上了去巴黎的旅程。
實作自己的過程,在于你敢于走出舒适區,一旦你踏出第一步後,你就會發現并沒有想象中的這麼難。
就如瑪麗,生活的重心一直是肯特,她從未替自己争取過什麼,當她決定做出改變後,她不僅獲得了友誼,而且學會了如何去争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明白了自己人生的意義,實作了自我的成長。
63歲的瑪麗的成長之旅,告訴我們,隻要我們敢于承受成長之痛,任何時候開始都不遲!
我是一顆小櫻桃,關注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