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小制造,需要一場管理的自我變革|微觀視界

中小制造,需要一場管理的自我變革|微觀視界

謝泓/文 最近,會員部一位同僚很激動地告訴我,我們的會員企業——力王高科,在2022年元旦後做了一場以“精益生産,效率提升”為主題的“精益管理改善周”活動,效果非常明顯:

企業業務聚焦高端智能手機行業和新能源汽車行業變壓器,用5天時間,在兩條生産線做改善嘗試,實作效率分别提升82%和164%,改善當周已實際節省40人。如果按照這個管理水準在全公司推廣,2022年預計可以節省400人,接近或達到公司現有總人數的一半。

我邀請參與力王“精益管理改善周”輔導方、佛山真佳企業管理公司創始人與首席精益咨詢專家盧振,到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以下簡稱“促進會”)交流。盧振談到,精益管理之是以以周為機關進行改善,是因為企業改變需要一場場有強度、有壓力、追求極緻的頭腦風暴,全方位促使企業生産現場改善,大幅度提升企業績效。

改善周有幾個方面的重要設計:一是需要高目标。高目标才能暴露真問題,高目标的達成才能夠形成激勵勢能,才能打造樣闆工程。二是極大程度壓縮改善周期。參與活動的每個人都必須全程高強度、高專注度地參與到每個細節的改善,奉獻每個人的極緻思考。三是團隊作戰。企業生産不是一個生産部門的事情,必須将企業與生産相關的部門關聯起來,包括财務、采購、研發等,形成實作高效率制造的支援系統。四是采用最先進的方法論和研究工具。五是時間管理。六是現場改進,不斷疊代。

在力王改善周實踐過程中,兩個團隊開始提出來的目标都比較保守,僅提出30%的生産效率提升。但當全員全力以赴時,效果超乎想象。其中一條生産線通過改變流水線方向、增加小流水線、統一底闆方向、增加使用自動銅箔焊錫機,最終效率提升高達164%。

促進會之是以與真佳咨詢公司聯合推出“精益管理改善周”計劃,一是差距大、改善空間就大;二是大量精益改善實踐證明,隻要企業重視,精益管理一定可以做出效果。力王公司原來人工與銷售額的占比超過15%,精益專家就判斷,眯着眼睛都可以達到一倍以上的效率提升。

令人驚歎的精益管理

盧振認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沉澱,以美的等為代表的企業在競争激烈的行業中脫穎而出,可以代表中國制造管理的最高水準。但中國制造的整體水準跟世界先進制造國家的差距依然巨大,這主要展現在衆多中小制造業與先進制造國家的差距。

他提到,美的公司原料與銷售額的占比達到70%,其他30%要包含生産費用、利潤及人工成本,其人工成本與銷售額占比僅是2.7%。而大多中小制造人工與銷售額比都超過10%,改善空間巨大。

精益管理改善,讓企業煥發新生命力的例子有很多。

順德勝業電氣公司的主産品電容器原來70%出口美國。中美貿易戰後,關稅大幅度提升,現在主市場變成國内市場,占比反過來超過70%。公司以出口為主時的毛利率是45%,國内市場為主的毛利潤是25%-30%,還有可能更低。通過引進精益管理,勝業電氣的生産效率大大提升。8個月時間裡,勝業電氣整體産能提升99%,整體效率提升54%。然而,對于勝業公司的改善結果,盧振覺得還有持續改進空間。

同是促進會會員企業的豐明電子公司,也是生産電容器的企業,市場一直以國内為主,早就習慣國内競争激烈的環境,也早把精益管理變成企業日常管理的常态。由于企業更适應國内市場的競争,其公司所占市場佔有率自然比例更大。

蘇州固锝公司,一家從事電子元器件生産的企業。促進會曾邀請企業董事長吳念博到廣東分享打造“幸福企業”的做法。但總有企業認為,固锝打造“幸福企業”的同時,内部雖然一團和氣,但企業利潤率太低缺乏競争力。

2019年,固锝全面引進精益管理,經營面貌煥然一新:一年開展“改善周”126次,員工自主參與改善提案4000餘件,參與“改善周”人數408人,TPM(全員生産維修)改善效率提升平均值達到23%,客戶年投訴下降39%。2019年企業業務增長33%,利潤率增長達122%,最近披露的2021年業績預告,利潤率将再增長112.83%-164.28%。企業在披露上市公司的核心競争力就有一段這麼描述:“精益管理新思路導入的優勢” 。

曾陷入破産邊緣的鞋王百麗,2018開始深度導入精益營運系統,從戰略到日常管理、BPD爆品開發、班組長育成等全體系改善管理工具,建立企業的BBS管理體系。企業利潤率從2018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12%,交貨準時率從30%提升到90%。

同樣來自促進會會員的虹橋家具,經過一年多精益改善,這家傳統家具生産企業煥發出巨大生機,與當初盧振開玩笑說的“剛開始進虹橋家具,就在倉庫裡發現了幾條生産線”有了天壤之别。從2018年到2020年企業銷售增長43%,毛利率提升129%,交貨準時率提高142%。

企業總經理左伯良說,進行精益管理還有兩個意外收獲:一是減少大量庫存,使到企業在2019年上半年國家收緊銀根時多出幾千萬流動資金。二是精益管理提高了企業交貨準時率及品質保障,使企業有能力及資格成為更為高端的國際、國内航站樓座椅及辦公裝置供應商。

盧振從事中小制造業精益管理服務4年多來,已參與30多個行業的精益改善管理服務。他說,企業參與精益管理最容易達成的目标就是利潤倍增,不是通過增加銷售,而是直接降低成本達成,降人工成本、減少用地空間、提高生産效能、減少庫存,還有提高交貨準時率,提高品質。這些改善基本不用增加裝置投入,改善立刻有産出,立竿見影,非常可控。

當中的關鍵是中小企業的老闆要更新觀念,讓精益管理成為企業的“C位”,盡快打造企業内部的精益管理樣闆工程。盧振認為,精益管理分三個層面,一是傳播、二是傳習、三是傳承。作為作業機構,醫不叩門,需要政府、協會、媒體來共同推動企業實作精益管理,共同促進中小制造業的高品質發展。專業管理咨詢公司的工作是傳習,每個制造業企業都要做好一代一代勞工精益管理思想、方法、工具的傳承。中小制造需要一場自内而外的管理變革。

重塑産業結構

中山新盛世機電公司是全球生産吊燈風扇的隐形冠軍企業。這兩年,在中美貿易戰及原材料上漲、運費上漲等多種不利因素的夾擊下,企業仍然能夠逆勢增長。究其根本,就是通過精益管理、效益提升對沖其它方面的成本上漲。

董事長盧其榮認為,精益管理疊加技術創新,就是未來改變行業格局的兩大法寶。去年以來,他收尾房地産及其它業務闆塊,全身心回歸制造業。盧董坦承回歸制造業,心裡就踏實下來,用新思維重構制造業,會有大機遇。

中國制造目前面臨巨大的産業調整機遇期,關鍵問題之一是提升産業集中度。這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的中後期,産業資本進入工業體系,逐漸形成工業托拉斯的過程。中國制造在進入這個階段的同時,迎來了消費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期,大量社會資本投入到消費網際網路,中國産業集中度提升的問題,一直沒有機會提上議程。

而今,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已進入工業網際網路的新階段,資本會進入工業體系,中國産業發展也有需求。究竟通過什麼方式來達成中國制造業産業集中度的适當提升?數字化賦能、管理賦能、資本賦能或是疊加的方式。美國丹納赫集團是全球最成功的實業型并購整合公司,号稱“賦能式”并購之王,就是采用這種疊加賦能模式。

美的公司為提升制造業管理水準,不斷疊代自己的精益管理,從ISO9000、六西格瑪、豐田模式到丹納赫管理。而今,美的公司也擁有自己的産業資本,選擇不同的賽道投資,形成産業整合公司。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管理賦能疊加資本賦能,美的輸出管理能力,誘發産業結構變化。

産業結構變化有由外力引起的,比如兼并購,也有内在力量失衡所引發的舊結構坍塌。行業中,一些企業采用精益管理,一些則沒有。原來勢均力敵的同行,在經濟發展的順周期是賺多賺少的問題;在經濟發展逆周期,改善的企業存活下來,沒改善的企業被淘汰,是你死我亡的競争格局。力量失衡,舊産業結構坍塌,新結構将在新管理、新技術與資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塑造産業新格局。

在以往企業管理實踐中,精益管理僅是一種管理方法和工具,改變行業是量變過程。而在經濟結構調整、産業變革的視窗期中,精益管理的變量作用有可能轉為質變,進而引發産業結構變化。

中國式管理

管理思想的發展往往與所在國家企業的崛起形成正相關,随着摩托羅拉的崛起,六西格瑪發展起來;當豐田崛起,豐田管理模式便深入人心;當丹納赫商業成功,便有了丹納赫的DBS(Danaher Business System)管理系統。

對此,盧振在大量精益管理實踐中深有感觸。中國制造業變化節奏很快,如果管理理論跟不上實踐變化就會落後。中國制造現在的活躍程度及複雜性遠遠高于世界任何國家,當中國企業崛起,或許會形成中國企業的管理思想及方法,如美的的生産管理、華為的研發管理等。

盧振提到,不是在大學學了多少知識、學IE工程就可以成為精益專家。就如理論課講遊泳,不如将人放在水裡撲騰。一旦學會遊泳,二十年以後都會,這是實踐的功夫。換若知識,二十年可能就忘光了。學精益就是學遊泳,是成功的體驗過程。他說,促進會現在開發“五星制造”班組長管理系統,以後有機會開發精益管理師,就需要企業有“精益管理改善周”的成功實踐經曆。

日本人的豐田管理固然很好,但其傳承是師徒制模式,中國很難學到位,最主要是文化差異。而丹納赫總結了豐田管理,形成西方所能夠了解和執行的條款,同樣學以緻用。

在我們的精益改善周實踐中,發現很多沒有多少文化的企業員工反而做得更好。一是虛心,二是沒有原有知識的纏繞。教育及改變最大的成本,就在于解開纏繞。很多中小制造業的老闆為什麼自以為是、很難改變原有觀念,就是有了纏繞。

解開纏繞方法是了解事物的空性,進入所謂的禅定狀态。“精益管理改善周”就是通過高目标導入,要參與人員集中全部精力,進入心無旁骛的“工作禅”狀态。有些企業讓研發人員閉關,就是解開原有觀念的束縛,讓頭腦進入一個全新自由的世界,這可能都是“道”的應用。

蘇州固锝,原來是打造“幸福企業”的典範,後來企業引進精益管理,以中國文化中的敦倫盡,與精益管理結合。有中國文化熏陶的企業員工,引進其它管理,韌性、發動能力、落地能力都極強。一般企業,一年能做個十幾個、幾十個改善周已經很了不起。固锝一年可以做126場,很多都不是管理咨詢機構定的任務,是企業内部自發的結果。

在經濟發展的結構調整期、産業變革期,中小制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是管理上、觀念上都需要一場革新。中小制造業,與其在烽火連天、危機四伏的産業變革中沉淪,不如放手一搏,先來一場自内由外的自我變革。

正如力王、勝業、豐明、固锝、百麗國際等企業,其實他們沒遭遇真正的風險,差別在于老闆願不願意作出改變,企業願不願意把精益管理常态化。常态的力量就是《道德經》所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而已。

(作者系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經濟觀察報,通路yuanben.io查詢【1R8TYAA4】擷取授權資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