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況愈下的美國:從蓋茨比發财、巴比特跻身中産階級,到威利自殺

作者:顔威的曆史觀

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确是獨樹一幟,每個時代都能找到對應的作家。比如鍍金時代的馬克·吐溫,進步時代的歐·亨利,19世紀到20世紀之交的德萊塞,20世紀20年代的菲茨傑拉德和辛克萊·劉易斯,20世紀40年代的阿瑟·米勒,之後還有約翰·厄普代克、索爾·貝婁、菲利普·羅斯等等。

不過今天我想說的是菲茨傑拉德、辛克萊·劉易斯、阿瑟·米勒這三位,因為他們三位的三部作品分别代表了美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三個曆程。

這三部作品就是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辛克萊·劉易斯的《巴比特》和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代表了美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曆程的三個階段。

每況愈下的美國:從蓋茨比發财、巴比特跻身中産階級,到威利自殺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蓋茨比是世紀之交的,《巴比特》中的巴比特是20世紀20年代的,《推銷員之死》中的威利·洛曼是20世紀40年代的。從《了不起的蓋茨比》,到《巴比特》,再到《推銷員之死》,或者說從蓋茨比,到巴比特,再到威利·洛曼,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事實。

這個事實就是:一個每況愈下的美國。

每況愈下的美國:從蓋茨比發财、巴比特跻身中産階級,到威利自殺

蓋茨比的時候,美國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已經接近了尾聲,美國經濟已經是世界第一,城市化70%。不過就算是接近尾聲,但個人奮鬥還能實作,“美國夢”還能實作,雖然蓋茨比耍了一些手段,但通過這些手段,他至少創造了驚人的财富,獲得了經濟上的成功,實作了物質上的自由。

到巴比特的時候,美國經濟步入到一種穩定的狀态,經濟趨于穩定,增長開始放緩,資源開始集中,社會競争變得激烈,向上攀爬的管道開始變窄,跻身上流社會的路徑已經非常難。就算如此,巴比特還是能實作中産階級的“美國夢”。跻身成為中産階級,也算是衣食無憂。

每況愈下的美國:從蓋茨比發财、巴比特跻身中産階級,到威利自殺

到威利·洛曼的時候,世界處于戰争之中,又經曆了大蕭條,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依舊存在。此時,美國經濟下滑,一旦經濟不景氣帶來的是連鎖反應,社會資源十分緊張,根本沒有很多崗位,企業大量裁員,很多人連找一個糊口的工作都難。一邊是收入下滑,一邊是物價上漲,老百姓艱難度日。

是以,威利·洛曼連中産階級的美國夢都沒有實作,更别談發财夢了。他做了36年的業務員,63歲的時候還面臨失業的挑戰,到了要靠借債來還貸款的境地。而他所期待的兩個兒子,到30多歲,也都一事無成,大兒子是農場勞工,小兒子是公司小職員。

每況愈下的美國:從蓋茨比發财、巴比特跻身中産階級,到威利自殺

在大規模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階段,很多行業和崗位還是空白,并沒有出現頭部企業。此時,隻要抓住機遇,努力勤奮,不管你是什麼出身,還是能實作物質上的成功,混出一片天來的。

到經濟發展進入穩步階段,雖然經濟下滑,但不至于不景氣,還在增長階段,這個時候隻要你有過人的本領,比一般人更加勤奮、努力,你也是能實作中産夢的,跻身為中産階級。巴比特不就是嗎?

他就是賣二手房的業務員,沒什麼過人之處,唯一的本事是“以高出人們出得起的價格把房子推銷出去”,然後賺的傭金。因為業務出色,他的收入非常可觀,成為千千萬萬美國中産階級的一員,過上了還算體面的生活。

每況愈下的美國:從蓋茨比發财、巴比特跻身中産階級,到威利自殺

到經濟不景氣的階段,就算你擁有強烈的理想,勤奮努力,也難以實作巴比特的“中産夢”和蓋茨比的“美國夢”。因為這個時候,社會資源緊張,利益集團開始形成,頭部企業形成,有錢的人因為本身擁有資源,是以在資源緊張的時候,他們越是能依靠資源掌握更多的資源,進而财富的增長。

而底層、沒有錢的人,本來就沒有資源,在資源緊張的時候,隻會變得更加難以擷取資源,也就隻會越來越窮。

每況愈下的美國:從蓋茨比發财、巴比特跻身中産階級,到威利自殺

這就是為什麼越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就會出現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窮的人越來越窮。此時,資源本來釋放到下面的就少,底層的人們為了保住自己一點的既得利益,大家都會拼命地去搶奪,你不搶别人就會搶,搶完了你就沒了,你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差。為了搶到資源,每個人都會越來越努力,起的更早、學的更早,都想在第一時間搶到資源,于是整個社會進入一種内卷化階段。

威利·洛曼所處的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就是一個内卷化的時代。内卷化時代,社會資源有限,競争異常殘酷,而美國功利主義、實用主義、适者生存的價值觀又加劇了這種激烈的競争。

每況愈下的美國:從蓋茨比發财、巴比特跻身中産階級,到威利自殺

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市場經濟的自由競争,人們為了生存進行殘酷的鬥争,社會競争激烈得叫人發瘋。與此同時,人際關系也變得很緊張,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缺乏正能量,人情變得相當冷漠。

整個社會從上到下都很焦慮,不安全感加劇,社會信任度降到最低水準。一切不确定性、不熟悉的事物都可引發人們的焦慮和極深的恐懼感。誰都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甚至想過更好的生活,越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人們對于跻身上流社會的渴望就越強烈。誰都不想返貧,誰都不想被擠出階層,他們恐懼害怕,一旦被擠出去,他們将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每況愈下的美國:從蓋茨比發财、巴比特跻身中産階級,到威利自殺

63歲的威利·洛曼追求了一輩子,到頭來還是一事無成,晚年失業,兒子不成器,收入不知道在哪?債務纏身,競争激烈的社會,茫然無措的未來,夢想的破滅等等,壓垮了他年邁的身軀和心靈,最終他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生命的最後一刻,還想到的是自己的死能使家人們得到一筆保險賠償金。歎!讀完後,實在讓人不知道該說什麼。

每況愈下的美國:從蓋茨比發财、巴比特跻身中産階級,到威利自殺

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蓋茨比,辛克萊·劉易斯《巴比特》中的巴比特,阿瑟·米勒《推銷員之死》中的威利·洛曼,揭露出了一個每況愈下的美國。從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20年代,再到20世紀40年代,這幾十年,美國經曆了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完成階段到經濟穩定、增長放緩,再到經濟不景氣。而三個階段背景下,人們的奮鬥和個人經曆也各不相同。

菲茨傑拉德、辛克萊·劉易斯、阿瑟·米勒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美國社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