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刊|新汽車人争鳴:誰是新意見領袖?

劉曉林/文 2022年剛開年,汽車業的兩場思維碰撞已經上演。一是“杠頭”李想炮轟團車網CEO是騙子,後者剛大肆宣傳了自己無所不能的造車團隊。二是魏建軍怒斥對傳統品牌的質疑,“魏牌的産品一點問題都沒有,哪個技術都是杠杠的。魏牌在轉型之後賣得不好,隻是因為搞營銷、整概念的能力不如‘蔚小理’。”

前者是“新勢力”和“新新勢力”的交鋒,後者是傳統巨頭對自身實力的辯白和對新勢力路徑的解讀。

表面看起來,造車風口的泥沙俱入、全新品牌競争力榜單的出爐,是讓新舊汽車人“不吐不快”的主要原因。但實際上,在2021年全年無休的車界“熱搜”背後,汽車業已經全面“破防”。這種破防不僅僅展現在智能電動車對汽車的全新定義上,更展現在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的集體湧入,以及更多自帶流量的“話題人物”登上舞台。這讓汽車業的工業制造底色快速被淡化,新造車時代“意見領袖”之争,已經走上台前。

雷軍、李彥宏、周鴻掉、許家印、李一男,這些個性突出的造車新人,與他們代表的小米、百度、360、恒大、牛創一起,也與第一代新造車意見領袖——李斌、何小鵬、李想一起,讓中國的汽車行業有了新的“個性”,而陳虹、竺延風、王傳福、魏建軍等主流車企當家人,同樣在努力卸去“傳統”盔甲。

2021年年底,小米手機份額跌出全國前三,但小米造車的熱度一直在高位運轉。從2021年3月官宣造車開始,雷軍就成了汽車業2021年最引流的明星人物,從“押上自己人生積累的所有的戰績和聲譽”的“最後一次創業”宣言,到搶奪小米汽車落戶的六城之争,再到小米汽車工廠在亦莊拆遷村中幻化出的矽谷之光。雷軍的高調入局和華為的8次“不造車”澄清,形成鮮明對比。

兩家手機制造商站上了2021年中國汽車業的輿論“C位”。雖然與華為的整體轉型話題和複雜的内部流派紛争相比,雷軍充分展示了清晰的路徑,但在其2024年第一款車推出之前,對跨界造車路徑和産品先進性的讨論,都将繼續處于“信任有限”的氛圍中。

另一個站到舞台中央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明星是李彥宏,百度造車的進展遠早于小米,和吉利的聯姻也讓李彥宏的智能化大交通願景有了新的節奏,但在車企合作熱情低于預期的情況下,阿波羅無人駕駛的高光時刻何時到來仍沒有明确答案。

而除了這兩位常年處在聚光燈下的頂流人物,360的周鴻掉、攜新造車項目而來的小牛電動車創始人李一男,則報着抓住時代的風口,将各自半生創業經驗投射在汽車上的期待。

風口的下遊,龐大的傳統汽車制造業裡,真正的“大佬們”同樣不平靜。就在小米造車傳言剛發酵的2021年2月,傳統車企的民營自主陣營代表人——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站出來說了一句話:“新勢力不是蘋果,傳統車企不是諾基亞”。新造車明星們書寫奮鬥故事的這幾年,李書福的話越來越少,這句話被認為是“逼”出來的。畢竟豐田老大被特斯拉扣了帽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作為中國自主車企的第一代“意見領袖”,這口氣别人咽得下,“舒服哥”咽不下。

事實證明,李書福隻是一個開始。執掌中國主流車企的老總們,曾經決定汽車行業方向的風雲大佬們也并未失去鬥志。在這一年面臨的挑戰和作出的決定,或許是此前十幾、二十年不曾預設過的。“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雖然沒有到最後生死,但2021年中國傳統車企的掌舵者開始走上舞台。

上汽陳虹、東風竺延風,“生死危機”感高懸之下,抛棄和接納、堅持和改變,成為唯一生途。組建自己的“新勢力”,全棧投資全棧研發,重塑企業“性格”——他們動刀傳統團隊,開始又一次創業。而随着高端電動子品牌以遠超以往的節奏推出,他們也開始有了站上舞台中央的底氣和需要。

既是百家争鳴,也不缺“一鳴驚人”者。陳虹可以算是其中之一。身為領軍國有車企集團——上汽集團的董事長,陳虹以一句“不能把靈魂交給别人”的金句,溫習了一遍重掌話語權的快感。而“靈魂論”也将車企和智能駕駛系統供應商的合作邊界話題推至台前。2021年年底,華為高調釋出“問界”,業界人士回頭看,仿佛看到了陳虹站在股東大會上淡定提醒莫要将靈魂授予他人時的預言家姿态。

在陳虹堅持全棧投資,打造上汽集團“新靈魂”時,位于荊楚大地的東風汽車同樣内部風雷不斷。結束了20年“寂寞”的竺延風,正在将東風的瘦身和轉型推入執行期。高端智能電動車品牌岚圖成為2021年自主高端陣營中的最活躍者。但體制陳垢清理和産業轉型同步,能否有“東風”助力“岚圖”順利起飛,竺延風的挑戰剛開始。

另一個全棧投資路線的積極踐行者,魏建軍治下的長城成為2021年的明星企業。而至于他為維護魏牌而罕見的發怒,按照現場親曆者的轉述,魏建軍進行了“現場教學”,指出出身産品經理的李想擅長産品定義,學社會學的李斌賦予了蔚來使用者哲學,而何小鵬懂軟體,側重自動駕駛。這些并不是傳統汽車人所擅長的。

在媒體印象中,魏建軍上一次發怒還是三年多前針對“水軍”抹黑進行的譴責。相比之下,這次的“怒”似乎多了一重對公衆了解偏差的無奈。

新舊汽車人的交鋒并非隻在中國上演,2021年,大衆汽車集團CEO迪斯、豐田汽車掌舵人豐田章男和通用汽車CEO瑪麗·博拉以不同的方式與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隔空交手。雖然更多的是社交媒體上的“互動”,但足以透視汽車商業帝國的不平靜。

汽車人争鳴的背後,是智能電動汽車新業态下帶來的對汽車掌舵人的新素質要求,一如魏建軍總結的,軟體、新産品定義,甚至是粉絲經濟,都可能成為競争高下的關鍵因素。而新的成長周期更是改變了競争的節奏。

2021年12月15日,甯德時代發視訊慶祝成立十周年,三天後,蔚來在第七屆NIODAY上宣布了全球戰略。一家企業從成立到走入頭部席位,并被全球矚目,需要多少時間?這兩家企業給出了新的答案。

而未來(蔚來)、前途、藍圖(岚圖)、理想、非凡(飛凡)——這些象征着美好願景的詞彙,目前,都已經被汽車品牌征用,或者用原詞,或者用諧音,背後蘊含的都是汽車掌舵人和車企對這一新品牌滿滿的希冀,也側面預示了新品牌要活下來并不容易:新原野看起來豐美,但尚待開墾,且羊群衆多。

企業是産業的最基礎單元,新品牌鱗次栉比誕生的背後,人才是“靈魂”。 更多迎着風口走進來的造車人,帶來的是更加多元化的“意見領袖”的登場,這将給制造業的“皇冠”擦拭出怎樣的新光彩,值得期待。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經濟觀察報,通路yuanben.io查詢【1T7SP4EV】擷取授權資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