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溝通陰山南北的大通道——白道

作者:史海拾貝——草原與海

橫亘于内蒙古中部地區的陰山山脈,猶如一條巨龍,阻斷了南北交通,自秦漢以來,它就成為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政權進攻的一道天然屏障。在陰山山脈中,有一道道溝豁,也就成為溝通陰山南北交通的通道。其中,位于今呼和浩特市北部、行政上隸屬于武川縣的蜈蚣壩,就是曆史上陰山南北交通的一條大通道。

蜈蚣壩在古代并不叫蜈蚣壩,而是稱作“白道”或“白道嶺”。而它的得名,據宋人樂史所著《太平寰宇記》記載:白道在原陽鎮之北,“至山上當路有千餘步地,土白如石灰色,遙去百裡即見之,即是陰山路也”。在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所著《水經注》中,提到了“白道城”。又說北魏皇帝曾在白道嶺上修建行宮,“宮城在白道嶺北阜上,其城圓角而不方,四門列觀,城内唯台殿而已”。而在史籍中,據筆者所見,最早出現“白道”記載的是在北魏太宗拓跋嗣泰常四年(419年)。《魏書》卷三載其事雲:泰常四年十二月“癸亥,西巡,至雲中,逾白道,北獵野馬于辱孤山”。辱孤山的具體方位不清,應該在今武川縣境内。

白道在史籍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時期也是在北魏時期,這除了上面提到的北魏太宗“逾白道”、白道城、白道行宮等記載外,還出現了“鎮雲中兼統白道軍事”、“于白道南三處立倉”、“白道守将”等一些記載。當然,也記載了幾次發生在白道的戰役,有北魏與蠕蠕(即柔然)的戰役,也有北魏政府與破六韓拔陵的戰役等。

隋唐時期,白道仍屢見于史籍,如隋文帝開皇三年,衛王楊爽與突厥戰于白道,大破之;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唐将李靖、李勣(即徐世勣)分率十餘萬大軍會師白道,大破東突厥颉利可汗,由此也導緻了東突厥的降唐。

當然,在戰争時期,白道是軍事要道,而在更為長久的和平年代,白道也成為溝通陰山南北政治、經濟交流的重要通道。隋文帝時,東突厥起民可汗降隋,突厥人“或南入長城,或住白道,人民羊馬,遍滿山谷”。在唐代,唐與回鹘進行了大規模的“絹馬貿易”,白居易《陰山道》詩雲:“陰山道,陰山道,纥邏敦肥水泉好。每至戎人送馬時,道旁千裡無纖草。”元稹《陰山道》雲:“年年買馬陰山道,馬死陰山帛空耗。”這裡的“陰山道”,也有可能是指陰山山脈中的其他通道,不過從《太平寰宇記》所記載的白道“即是陰山路也”,不能排除至少應該是包括了白道。

至于白道是從什麼時間改稱“蜈蚣壩”,筆者所見到的最早資料是乾隆《山西通志》,其雲:“蜈蚣壩在大青山碛口,通瓦喇諸地。”此外,康熙年間進士儲大文《存研樓文集》中亦說:“濟盛樂渡以達大小紅山口,蚰蜒徑蜈蚣壩”雲雲,則至晚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白道便改稱蜈蚣壩了。

古代溝通陰山南北的大通道——白道

蜈蚣壩入口

古代溝通陰山南北的大通道——白道

抗日戰争時期,八路軍曾在蜈蚣壩組織了一次伏擊戰,消滅日軍80多名。

古代溝通陰山南北的大通道——白道

白道(蜈蚣壩)

古代溝通陰山南北的大通道——白道

以上4張圖檔系從網上下載下傳,謹緻謝意!下面3張為筆者前往莫尼山非遺小鎮時所拍攝。該小鎮即在白道一帶。

古代溝通陰山南北的大通道——白道
古代溝通陰山南北的大通道——白道
古代溝通陰山南北的大通道——白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