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深治愈神曲,化身“奪命音符”:《卡農》背後有什麼秘密?

作者:漫話文體

“如果你也看開端,那我們就是好朋友。”

正午陽光出品的懸疑短片《開端》,俨然已成為2022年開端的第一部“爆款”。

簡言之,這部劇講述了一個關于拯救的故事:大學生李詩情(趙今麥飾)和遊戲架構師肖鶴雲(白敬亭飾)在遭遇了慘烈的公共汽車爆炸之後,奇迹般“死而複生”,但卻陷入了封閉的時空循環之中——隻有想辦法救下整車人,才有可能自救。

而《開端》的火爆,也讓“無限流”題材重歸人們的視線。

資深治愈神曲,化身“奪命音符”:《卡農》背後有什麼秘密?

來源/電視劇《開端》片段

根據學者邵燕君編著的《破壁書:網絡文化關鍵詞》解釋:“無限流”的概念,最早興起于網文圈。國内的第一部無限流小說是2007年zhtty創作的《無限恐怖》,搭建了無限流的基本架構:主角進入神秘的“輪回空間”,前往電影、遊戲、動漫和小說的副本世界中完成特定任務,由此獲得超凡力量;但如果不能突破規則的限制,那麼這段異世界冒險将會永不停歇地持續下去。

這樣的設定架構清晰明了,卻有着極大的拓展空間——創作者可以設定任意數量的副本,糅合科學、傳說、曆史、現實等元素。理論上,主角有機會經曆的“小世界”是無限多的,情節發展也可以有無限可能。

“無限流”超強的可塑性不僅适用于小說,也被用在影視劇中。

不過,為了更友善拍攝和畫面呈現,“無限流”的種類在影視作品中被細化,主要分為兩種:一種側重空間上的變幻,典型例子如之前熱播的《鱿魚遊戲》,456人被一個神秘組織召集起來,以生命為賭注參加一場場“死亡競賽”;一種側重時間上的重複,如電影《忌日快樂》,講述大學生泰莉不斷經曆自己被謀殺的前一天,在恐怖的輪回中追查真兇的故事。

資深治愈神曲,化身“奪命音符”:《卡農》背後有什麼秘密?
《開端》延續的顯然是第二種“套路”。不斷地循環,是串聯《開端》整個故事的邏輯鍊條,也是這部劇的亮點。貼心的劇組也通過各種方式,在劇中暗示甚至明示了“循環”的存在。

1、卡農成為“循環”密碼

随便點開一集,集數後面都跟着一個“∞”符号,代表着無限循環的含義——

資深治愈神曲,化身“奪命音符”:《卡農》背後有什麼秘密?

第八集的“∞”還是紅色的,暗示這一集将會見血。來源/電視劇《開端》截圖

中二少年盧笛的帽子上,也印有“∞”标志——

資深治愈神曲,化身“奪命音符”:《卡農》背後有什麼秘密?

公共汽車上的成員之一,盧-貓之使徒-哮喘終結者-被光選中的人-笛。來源/微網誌視訊号@海鹽奶昔不加糖

第三集李詩情和肖鶴雲在清水公園複盤時間線時,也是在一個螺旋上升的環形建築物中——

資深治愈神曲,化身“奪命音符”:《卡農》背後有什麼秘密?

清水公園環形建築物。來源/電視劇《開端》截圖

不過,關于“循環”最重要也是最巧妙的設計,當屬那段手機卡農鈴聲。

在45路公共汽車爆炸前,女主總能聽到《卡農》的旋律,讓人不寒而栗。以至于觀劇網友産生了“卡農PTSD”,表示《卡農》已經成為繼《小白船》(《隐秘的角落》)和《祝你平安》(《掃黑風暴》)之後的新晉“閻王爺召喚曲目”。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次是《卡農》?

個中玄機,要從曲子本身說起。這段手機彩鈴出自德國音樂家帕赫貝爾(Johann Pachelbel)所作的《D大調卡農》。

1653年,帕赫貝爾出生于德國紐倫堡。長大後,他長期擔任風琴師,主要創作“富麗堂皇”的教會音樂。但真正讓他留名至今的卻是這首溫馨淡雅的《D大調卡農》(至少在《開端》前是如此)。這首曲子靈活運用了對位法,即“在音樂創作中,使兩條或者更多條互相獨立的旋律同時發聲,并且彼此融洽的技術”。

資深治愈神曲,化身“奪命音符”:《卡農》背後有什麼秘密?

日本藝術家大西景太就曾把卡農可視化。

要更好地了解這首曲子的結構,可以從演奏方式入手:一般來說,《D大調卡農》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在演奏過程中,大提琴從頭到尾隻有兩小節旋律,重複達28次之多;小提琴的拉奏相對“複雜”,共有三段不同旋律可以切換——但它們拉奏的每段旋律都一模一樣,隻在時間上有所交叉。來聽一段交響版本的《D大調卡農》,可以仔細聽,低音部分的大提琴旋律從來沒有變過。

幾乎完全相同的音樂不斷重複卻不顯得單調,這是卡農最突出的特征;而回旋往複的旋律之美,也賦予這首曲子曆經三百多年仍不褪色的魅力。

可以說,《卡農》或許是《開端》最為适配的曲目。

首先,這首曲子很早傳入中國,是以有可能被老式手機收錄為彩鈴(事實也是如此);由于實在經典,它也享有相當高的“國民度”,早就在觀衆面前“混了個耳熟”。

其次,這首曲子的特色就是重複和循環,放在劇中也暗示這是一段關于時空輪回的故事;同時,它需要間隔八拍先後演奏,來營造豐富聽覺效果的結構設定,也很類似于《開端》裡受時間差異和主角行動影響,會産生不同故事走向和結局的情節安排。

資深治愈神曲,化身“奪命音符”:《卡農》背後有什麼秘密?

女主聽到鈴聲。來源/電視劇《開端》截圖

除此之外,這首曲子本身的風格相當清新溫柔,卻在劇中變得尖銳冷酷,化身預示爆炸的死亡彩鈴——這種強烈的反差不僅有力地刺激着觀衆的神經,也能夠塑造毛骨悚然的氣氛,進而加深人們的印象。

2、卡農不隻是一首曲子

因為《D大調卡農》流傳甚廣,人們常直接以“卡農”來簡稱。但嚴格來說,卡農并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

“卡農”,是英語單詞“canon”的音譯,原意為“規則”,指的是“同一曲調在不同聲部作持續模仿的複調音樂作曲手法”。這種作曲手法的優勢在于,各聲部此起彼伏、連續不斷地模仿,能夠使聽者熟記音樂的主題。而随着用卡農技法所作的曲子越來越多,一種名為“卡農曲”的樂曲體裁也漸漸成型。

換言之,《開端》中出現的《D大調卡農》,其實是用到卡農技法創作的一首卡農曲。

卡農的最早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紀的民間音樂形式。如輪唱曲這種小型聲樂曲,就屬于“各聲部以相同間距進入的同度無終卡農(又稱環形卡農,各聲部的模仿周而複始)”,一度在英國非常流行。到了文藝複興時期,佛萊芒學派(主要音樂家來自于今法國北部、荷蘭與比利時南部)的作曲家對這種作曲方式尤為青睐,并加以發展。此後,卡農便常作為一種獨立的小型樂曲或大型樂曲中的一個段落被運用。

《D大調卡農》就是一首經典的器樂獨幕喜劇。雖然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出名的一首卡農曲了,但它卻不是最複雜的。要論把卡農“玩出花”的作曲家,就不得不提J. S. 巴赫。

說起來,他和《D大調卡農》的創作者帕赫貝爾還有些淵源:巴赫的哥哥是後者的學生,而巴赫的音樂啟蒙者就是他的哥哥——是以,從某種程度上,帕赫貝爾的音樂取向也會對巴赫的創作有潛在的影響。

資深治愈神曲,化身“奪命音符”:《卡農》背後有什麼秘密?

一說《D大調卡農》就是帕赫貝爾為巴赫哥哥的婚禮所作。攝影/ Africa Studio,來源/圖蟲創意

在巴赫的音樂生涯中,創作了很多運用了卡農技巧的經典曲目,如《五首卡農變奏曲》。其中,這部《音樂的奉獻》不得不提。《音樂的奉獻》其實包含巴赫為普魯士國王所創作的一系列曲譜。其中的第一首也是經典之一就叫“螃蟹卡農”。這首曲子中,兩個聲部互為鏡像、也就是旋律的起點與終點是對調的,是以,螃蟹卡農也被叫作逆行卡農。這麼說有些複雜,仔細看這段視訊,瞬間清晰——

譜子裡的兩個曲調就像螃蟹爬,不斷循環交替,又因為巴赫沒有寫結尾,是以整首曲子可以無限循環,在含義上也和莫比烏斯環對上了。

這樣精巧的編排和獨特的秩序感,不免讓人稱奇,也難怪有人會把巴赫作曲比作寫幾何題了。不過,或許是他玩得太進階了,當時很少有人能夠了解這種音樂語言,普魯士國王也沒幫忙做什麼宣傳。最後巴赫隻能自己出資印了一些送給親友,導緻這部後來獲得“複調大全”稱号的經典樂集被冷落多年。

當然,會用卡農的音樂大師不止巴赫,16、17世紀的很多音樂學家都在探索關于卡農各種複雜變化的可能性。

即便到了19世紀,一些交響曲和奏鳴曲也仍沿用這種手法,像是貝多芬就曾在《命運交響曲》中加入卡農。

再往後看,還有我們非常熟悉的根據法國兒歌《雅克兄弟》重新填詞改編而成的《兩隻老虎》,以及《黃河大合唱》都是運用了卡農手法的輪唱曲。

3、卡農的“出圈”曆史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問:怎麼感覺《螃蟹卡農》要比《D大調卡農》更适合《開端》的劇情呢?

顯然,原著作者,包括劇組設定《D大調卡農》為炸彈鬧鈴是因為它的知名度更高。話又說回來,《D大調卡農》這首曲子又是怎麼出圈的呢?

資深治愈神曲,化身“奪命音符”:《卡農》背後有什麼秘密?

劇中女警官的手機鈴聲也是卡農。來源/電視劇《開端》截圖

帕赫貝爾逝世後,音樂圈幾乎沒什麼人記得這首曲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它都是默默無聞的。可以說,《D大調卡農》自誕生以來,沉寂了整整幾個世紀才被人發掘。

在這裡插一嘴,雖然《D大調卡農》後來“出圈”了,但嚴格說來,隻是出了一半。帕赫貝爾這首曲子的全稱叫做《Canon and Gigue in D》,不過關注的人甚少。文中所提到的“卡農”,全部是這首曲子用到卡農的第一部分,是以,帕赫貝爾也被戲稱為“半曲天王”。

資深治愈神曲,化身“奪命音符”:《卡農》背後有什麼秘密?

卡農鋼琴譜。

目前能找到的關于這部作品的最早文獻,發表于1919年,作者古斯塔夫在這篇論文中專門研究了帕赫貝爾,但文章本身的讀者也不多,幾十年過去也沒什麼人引用。直到1968年,因為法國指揮拜耶爾(Jean-François Paillard)室内樂團的演繹,它才真正“發迹”。

這位指揮家采用了一種浪漫的方式演繹了這首作品——速度更慢,曲調更悠揚。這個版本的演繹被收錄在音樂遺産協會的年度作品集中,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它和根據它翻奏的其他作品開始頻頻出現在美國古典音樂榜的前列。

在流行音樂領域,《D大調卡農》的表現也相當出色,真正實作了古典和流行音樂領域兩開花。同樣是1968年7月,希臘樂隊 Aphrodite's Child 釋出了單曲“Rain and Tears”——這是帕赫貝爾卡農的搖滾版,在歐洲很多國家,這支單曲都曾登上流行音樂榜榜首。

後來,這首曲子不斷被演繹和改編,甚至成為背景音樂中“躲無可躲”的存在。因為影響力實在太大了,《D大調卡農》還曾作為代表人類文明的成就之一,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通過人造衛星送入了太空。

到了80年代,《D大調卡農》被經常用于電影和電視劇中,并以此為載體開始逐漸流行起來。對這首曲子的傳播推動最大的,莫過于1980年上映的奧斯卡金像獎影片《凡夫俗子》。

此片之後,《D大調卡農》開始在影視配樂領域“嶄露頭角”,并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達到頂峰——最高峰時期,僅一年就有18部影視作品使用它作為配樂。

而對中國觀衆而言,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那部南韓經典電影《我的野蠻女友》。片中,率直美麗的女主明熙給男主牽牛提了一個要求,希望他在兩人相識的第一百天親手獻上一朵玫瑰,并在衆人注目中完成這項任務。而那一天,她也将坐在舞台上親手演奏一曲的卡農。

卡農的溫柔纏綿,使它經常出現在與愛情相關的橋段中,成為主人公之間的浪漫戀曲,如《假如愛有天意》《魔女幼熙》等,就連《愛情較高價的電梯大廈2》中曾小賢想象張偉婚禮時的背景音樂,也是卡農變奏曲。

而在《開端》中,畫風突變。或許是少很少會有懸疑作品來拿它塑造緊張氛圍,這種強烈的反差,反而給網友形成了“卡農PTSD”,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資深治愈神曲,化身“奪命音符”:《卡農》背後有什麼秘密?

寫到這裡,想起叔本華曾說過的:音樂是最有力量的藝術.僅憑音樂本身就能牢牢抓住敏銳的心靈。

看來,不要低估音樂的延展性,講到這裡,大家還記得去年的“小白船”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