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彭琰
元宇宙、新會陳皮、網際網路大廠程式員、女裝主播、鄉村振興……1月21日上午8時,在廣東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閉幕大會前舉行的第二場“委員通道”上,5位政協委員帶來了豐富的履職建言。
最開心:合理發展元宇宙技術
“元宇宙就是一個平行、獨立于現實世界的雲上虛拟世界,時間次元和現實世界一樣都是真實的,但是元宇宙沒有自己的實體空間。”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廣播電視台珠江經濟廣播頻率監制黎婉儀首先“科普”了元宇宙概念。她認為,元宇宙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必然。
“從經濟層面看,與精神、娛樂等相關的消費,在虛拟世界創造了新場地和新邏輯。從社會層面看,以家庭、組織為機關代表着現實社會的群體建構,以區塊鍊社群為機關代表着虛拟社會的個體群體新構造。從制度層面看,網際網路新勢力打破了社會财富配置設定機制,虛拟财富将取代傳統财富并進行重新配置設定。從人類層面看,虛拟世界和現實世界融合發展,是生命價值的新叙事。”
黎婉儀委員建議政府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支援企業在數字經濟領域探索新技術、新業态,開展元宇宙底層核心技術基礎能力研發,把相關技術平台化、通用化、工程化;二是加強風險研判,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規體系,護航元宇宙技術合理發展。

最暖心:避免“程式員送外賣”造成人才浪費
“三年升高工,七年做架構,十年送外賣,這是部分網際網路大齡員工生存危機的真實寫照。”廣東省政協委員、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梁琦認為,網際網路人才資源像水資源一樣,存在人才緊缺和人才浪費并存的現象。
全國各地積極推進數字政府建設,但大部分基層政府面臨專業人才少、技術力量薄弱的問題,普遍缺少既懂網際網路技術又熟悉行政管理的複合型人才。另外,工業網際網路的人才需求更為短缺,既懂IT又懂工業、制造業的專業人才缺口大,已經成為制約大陸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網際網路人才在某種程度上又嚴重“過剩”,35歲以後如果沒有進入企業管理層或專家團隊,就面臨被裁員的風險,再就業也很難發揮自身特長,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
梁琦委員建議,政府部門積極創造條件,聘請經驗豐富的網際網路人才參與政府網絡建設工作,組建網絡建設輔助隊伍;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依托高校院所,搭建工業網際網路繼續教育平台,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技術人員的教育訓練,提升傳統網際網路人才的适應能力;鼓勵傳統企業與網際網路平台企業實作人才共享,不斷吸納既懂數字經濟,又懂技術、生産制造的網際網路員工團隊,解決網際網路人才再就業的困境,為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賦能。
最貼心:好了“菜籃子”鼓了“錢袋子”
“鳳凰單枞、化州橘紅、新會陳皮,這些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土特産,他們是高大上的地理标志農産品。”廣東省政協委員、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陳日遠說,隻有在獨特的自然生态環境和曆史人文條件下,以特定的方式生産加工出的獨具特色、品質上乘的農産品,才可以用地域名稱來冠名。
陳日遠委員認為,地理标志農産品,一頭連着城市居民的“菜籃子”“果盤子”,一頭連着鄉村農民的“錢袋子”。廣東擁有地理标志農産品153個,數量居全國第三,但相比于其它省份,廣東省的地理标志農産品在省外的知曉率還不夠高、銷量還不夠大。
陳日遠委員建議,用好廣東消費幫扶系列活動平台,辦好大灣區國際地理标志産品交易博覽會,加大活動力度、提升推廣實效。此外,發揮廣東僑鄉優勢,加大對日韓澳新、東盟十國以及歐盟市場的推介,讓廣東地理标志農産品“走出去”征服世界人民的味蕾。
最憂心:科技力量資本力量未能有效助力文化産業
“簽約的網絡作者超過4萬人、東莞的女裝主播占到了全國的六成、電競業占據全國92%市場佔有率、網路遊戲業收入超過1700億元居全國第一……廣東文化新業态上有着紮實的基礎與廣闊的市場。”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作協副主席林俊敏委員直言不諱道:新業态文化産業大多與廣東本土内容脫鈎,反映廣東風土人情、人文精神、城市文化、改革開放等題材的内容偏少,沒有影響力;産業的整合能力偏弱,廣東的科技力量、資本力量未能有效助力文化産業。
林俊敏委員建議,政府部門整合省内的科技力量、金融力量與傳媒力量,形成一個統一的引擎助推内容産業;加大對文化人才的扶持力度,尤其要重視跨領域的人才,以更大的力度留住本土人才、吸引外來人才;設立基金與獎項,以榮譽引導和資本助力,讓廣東文化人才和文化産品脫穎而出。
最關心: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廣東經驗”
“廣東雖然不是糧食生産大省,但多個農産品和加工産品在國内名列前茅,農業基礎較好。如果科學利用土地資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可以大幅提高廣東省糧食和農産品的生産能力。”廣東省政協委員、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年海呼籲,科學利用土地資源,提高糧食生産能力。
年海委員建議,勘察并核實土地利用現狀和污染情況,對不宜作為糧食生産功能區的土地要及時進行調整修編。盡快出台糧食生産功能區保護辦法,制定盤活撂荒地、增加複種指數、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産量的具體措施。探索發達地區和粵東西北地區之間建立糧食生産利益補償機制的可行性。
年海委員還建議,突出土地的集體支配權,并同時配套相應的土地流轉和二、三産業建設用地支援政策,科學利用土地資源,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廣東經驗”。
審讀:喻方華